Sonnet 5. Nothing but “No!” and “I!”, and “I!” and “No!” Michael Drayton (1563–1631) [First printed in 1599 (No. 8), and in all later editions.]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 一再提到當代有更好的詩人, 作者找到了並不出名的Michael Drayton的一篇十四行詩;嘗試翻譯如下, 以反映出當代詩人作品的詰慧:
NOTHING but “No!” and “I!”, and “I!” and “No!”. 莫非世間,只有否與是, 是與否!, “How falls it out so strangely?” you reply. 你詰問,何以落得如此奇特(ㄜ), I tell ye, Fair! I’ll not be answered so! 持平而論! 我是不會如此應合(ㄜ)!, With this affirming “No!”, denying “I!”. 用一個肯定的否, 去否定我(ㄛ)。 (以此肯定的否, 去否定一個是)“ I say “I love!” You slightly answer “I!”. 我說我愛你, 你悄悄(淡淡)的說是, I say “You love!” You pule me out a “No!”. 我說你愛我, 你嗚咽著說否, I say “I die!” You echo me with “I!”. 我說我死了, 你隨應了一個是, “Save me!” I cry; and sigh me out a “No!”. 我哭喊救我,你嘆了口氣,說否!。 Must Woe and I have naught but “No!” and “I!”? 悲哉, 只有是與否,我又剩下(算是)什麼(ㄛ), No “I!” am I, if I no more can have. 不再是'我' ,如果我不能擁有你 。 (不是'是 !' 如果我不能擁有更多ㄜ。) Answer no more. With silence make reply, 你不再回答。以沉默回應著ㄜ, And let me take myself what I do crave. 而讓我拿走自己追求的東西。 (讓我自己檢視人生追求什麼ㄛ.) Let “No!” and “I!” with I and you be so, 讓'否'與'是', 就如(同)我和你一起,,,,就等同於我與你, Then answer “No!” and “I!”, and “I!” and “No!”. 答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答案是, 是中有否, 否中涵是。 是亦為否, 否亦為是。 )
譚文中加上注音尾韻, 有不同翻譯字句,以供讀者取捨。 Nothing but 'No'! and 'I'! and 'I'! and 'No'!. 世間莫非,只有是與否。否與是!,
'How falls it out so strangely?', you reply. 你詰問道,何以落得如此怪異(事),
I tell ye Fair! I'll not be answered so! 持平而論!我是不會如此回答,
With this affirming 'No'!, denying 'I'! 以此肯定的否,去否定一個是。
(用一個肯定的否,去否定我)
I say 'I love'! You slightly answer 'I'! ? 我說我愛你,你淡淡的說是?
I say 'You love'! You pule me out a 'No'!. 我說你愛我,你嬌嗔著說否,
I say 'I die'! You echo me with 'I'! 我說我死了,你呼應了一個是,
'Save me'! I cry; you sigh me out a 'No'!. 我哭喊救我,你噗息著給了否。
Must Woe and I have naught but 'No' ! and 'I'! ? 悲哉,人生(我剩)几何,只剩下是與否,
No 'I'! am I if I no more can have. 我不再是我,如果我不能自主(由)。
我不復存在,如果我不能擁有(自主,自由)
Answer no more. With silence make reply, . 蒼天無誥。那沉寂無言的禪語,
And let me take myself what I do crave. 讓我再次檢視人生追求什麼。
(讓我自己再檢視人生的追求)
Let 'No'! and 'I'! with I and you be so, 讓否與是,隨己決定,你亦如是,
Then answer 'No'! and 'I'! and 'I'! and 'No'!. 那答案是,是中有否,否中涵是
。本詩發於1599,16 世紀是一個宗教、科學、政治、人文、藝術大解放大躍進的世代。第一段四句,以我(I) 為本位自問自答。 隱喻我(I) 就是(I) 是,英國國會表決時,I 是贊成的意思。第一句話很二分的點出人世間只有是與否( 有與冇) 二种選頊,I 是是(yes),No 是否。笫四句話,I,有“是"與“我"的双關意思。
第二段四句舉二個淺例說明,文字上“是"與“否"的表象,與隱藏其後“是"與“否"的本質差異,以及其以“我"為本位解讀上的差異,並隱約的點出“是"與“否"有不明確的味道。第七、八句自我與他我(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上,自我遇到了她,開始現出了是與否落差的無奈;但是詩中並沒有小我之是與大我之是的隱喻。
?第三段 wrong譚文 ???<<<<第三段是以我為本位的自省,有存在主義的味通,是本詩的精華,也是最難翻譯的。譯者用“自由、自主、存在"等較近代名詞概念翻譯。16 世紀末己啟蒙的人本,己經有自由自主的詩意,用自由、自主等名詞應該是很附合詩人的本意。No 'I'! am I if I no more can have. 翻譯為:“我不存在,我不是我, 或我算是什麼,如果我不能自主思想"!人本思想早就在上層人群裡發揚,與神的對話早己是以“個人"為主體,而不是透過神職祭司等代理人,這也是基督教文明的精華。相信自我的選擇是存在主義學家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在基督教義上,人選擇神與神選擇的人是不衝突的)
第四段結論,可以有不同的解讀;翻譯成是中含否,否中有是, 較能通全文。這也許是人本式自我的覺悟:偏離了天人合一,不再敬天畏神,結果是;是與否不明, 虛空一場。本翻譯也可以用虛無的本質,做為禪悟式結論;答案是,是亦為否,否亦為是。
此詩禪味很重,有許多個自翻譯解讀的空間。>>>>>???????
作者特別翻譯此詩,紀念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 (Giordano Bruno,1548-1600)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Giordano Bruno,1548-1600) 在哥白尼的書出版後五十七年,布魯諾強烈地認同哥白尼對行星運行的觀點,並使用法語、英語、和意大利語從事演說,闡述地球就只是行星之一。因地球自轉,以地球自我為中心觀查到的表相是太陽繞著地球轉;其實是地球繞著太陽而公轉。
1600 年,他被控告嚴重的罪行並且受到嚴厲的審問,迅速的審判之後,處以火刑。 (copied from Wiki)
一九九二年,教宗若望‧ 保祿二世公開地向伽利略認錯道歉。 哥白尼、伽利略受到迫害,尚不致喪命。教皇遲來的道歉,
更應該給推廣地動說而遭火刑的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教宗方濟各應該站在新約教會的立場,(包括愛你的敵人觀點上…)…,
展開博愛表達更多更廣泛的善意…。( 作於 2015, July 1)
或許,在是與非不能明確定義的悲難世代,用此詩慰藉所有受災難的人。(此句, 寫於2017.2.28)
-----Original message-----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