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如果有目的話,應該就是
I.教生活,教現代人的生活(現代人的礼樂(德育)射禦(体育, 群育)書術(智育),教求生的本事,最重要的是教教自我學習的能力.II. 教尊重生命(倫理),培養人格,了解自己(特質)。
簡單的說,對大多數人而言(不包括前5%的少數),12到14歲(以生理特徵的改变為界)以下要注重生活倫理,美學,歷史以及做一個人的價值,(礼,樂及生活灑掃應對),與他人相處以便發現自我特質,太難的教材,太多重複的考試是沒有用的.沒有去學製造簡單工具,利用工具的意念是不合人類文明發展的(人之所以進化,其一在於手巧……)。 14歲以下考一些礼樂,体育,公民,美‧‧勞(常識性的筆試,佔15%),國英數,教的可以多一點,但考基本的(讓1%,2%,--10%的PR 值差異变成無、意義),少考一點,多讀課外,少玩電腦,培養多方面的人生樂趣,多元的人生價值觀。14 歲以下,去比第一,比頂尖是無聊的! 是失意(敗)的大人,將基因優劣比較寄託到下一代。
高中生,大學生(生理,体型已略成熟)可以開始灌輸競爭的概念,因為求生存的(生活與生命)正確觀念是需要的,求生的本事是需要。進入社会之前,是一定要教合倫理的兢爭(射禦書術)。
少考試,考試成績变成了學習的目的。過去,考完後了解自己不懂之處,開始學習補強,去了觧未懂的。現在,考完試後,目的己完成,休息,多少所謂第一.二名的尖子,(早己不再有鬥志) ,提早失去了廣泛學習的樂趣。只有一次次的成績計算,一次次的…短時衝剌的結果,自X於第一第二的虛矯(驕)中, 沒有好奇心,沒有意志力,沒有大志向的培養。考完後呢!!只會温故,而不樂知新,學習樂趣全無,一次次的重覆練習,就是為了那頂尖的幾分,
教育是因人施教,一般教育政策都是為一般的80%的人民設立的,前10% 須特化的教導,後10%是須要特別的補導.
再說執行(合倫理)律法的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是要為六十或是八十%的人制定,要favor弱勢的群体,否則自由競爭,優勝劣敗,自然、淘汰…就可以了,何必要政府. 前10%的學生本來可以快快樂樂的成長,為了所謂的頂尖(1%),做無聊的競爭,and後10%的…-更得不到應有的補救or 改跑道的関注..
怕輸在起跑點, 常想偷跑…為了多(快)那麼一點! 君不見同胞在綠灯未亮前的偷跑動作…., 是潛意識裡教出耒的,人生是長跑的競和,而不是只有短程的競賽….最可悲的是在台灣(東方)訂定優劣制勝敗的(考試)機制是不合人類進化規律的, 人之所以演化成現狀,大部份是手巧,不是背書或是專解刁鑽而不深奥的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