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淺談教育 2010 (貢中元  中興大學電機系教授) C.Y.Kung 貢中元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從考試教育壓力下釋放出來的同學們花些時間去了解自己,了解教育的意義。

家長要幫忙小孩透過了解(家長)自己,來使學生了解自已。自我覺醒後,率性(善性及特質)修道,方成正果。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要了解科學真理。在親民,要進入人群服務社會。在止於至善,人生很長的路上,不斷的修道學習,而達到完美之境,使自已能厚德載物(學到包容寬厚)達到生活快樂的境界。求學之道:在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人類生活基本要項,食衣住行的需耍,己達飽足奢侈之際。育樂是將會是成熟社會下一階段最重要的課題。對育與樂的本質都需要有更深的思維。隨著社會各行各業劇烈競爭,家長們的思維自然愈功利化加上電視網路成為家庭主要娛樂,似乎阻擋不了家庭教育電視化功利化傾向當教育事業支出愈來愈增,而愈趨產業化的經營的概念下,教師(教育從事者)、家長,、學生三方,更需要從基本上確實暸解教育(各級)正確的觀念。

事實上,教育是很深奧很不容易的一門事,早己是幾千年來人類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班門弄斧,不如述而不作,傳述先聖先賢的智慧。柏拉圖:教育是為了以後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它能使人變善能使心靈的轉向從而有高尚的行為舉止。盧梭《愛彌兒: 論教育》認爲順著本性發展就可成爲善良的人。所以教育應受天性的指引以培養出人本目標的自然人。康德《論教育》論說成人世界要如何來引導、教養兒童,重視從兒童本位出發。古老中國,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闡明了中庸之道率性修道的思想的核心是有個別特性的自我修行教育內涵。天生於個人的()特質叫做性() ,照個人特有本性行事為人叫做道,修道之法就是教化()總結一句話,上述教育哲學家之言是尊重善良的受教者本生天性(特性) ,是從受教者(稱之學生)的立場看教育。這種概念不只是對幼教,且適合各級教育的(甚至包括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狹義的思想道德教育。

現代英、法、德等歐洲先進國家的教育早期概念是引導式的。他們所用的教育一字(),都源於拉丁文“educare”字首 “e” 的意思而字根“ducare”則為引導二者合起來就是引出教育是一種手法把某種本來就潛藏於人身上的東西導引出來使其潛力發展而運用於生活上。

在國內,儒家的教育思想本身涵有從上而下從高而低的倫理觀念,導引了整中國的教育思維。君臣、父子、師生關係多多少少有隸屬性的主從關係,而不是現代化教育講求的基本人權關係。師之尊也至聖,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極大的權威,是傾向以外加式的訓育來教導學生的。(幼教、初等教育如此行,並不為過) 。而且為了行政管理資源分配上的方便,分班分級無特性化的量產方式。(不適者,被迫隨班升級) 雖然省錢省事,不免忽略了受教者的特質,( 多元性, 個階段的輔導教育實乃必要)。然而在有限的教育資源,在有效率的公平統一考試制度下要完全採取理想化特性引導式的教育理念,實有行不得的難處。

從教育發展史看來是最先有正規的大學教育機構的,爾後(孔子百年後, 孟子)才有中、小學教育機構。理論上,能接受大學教育者,先應有完備的人格(德、體、群、美)養成(中等)教育。但是反觀國內各級教育,為擠名校窄門,太注重考試科目,也過份在意分數的競爭,傾向識知單獨的吸收,而忽略了群體合作的訓練,也不會注重與生活品味有關的美育、體育。

因應新知識不斷的增加,因應就業的需要,偏重專業的高等教育成為人人都必備的學歷。但是早期的高等教育是生活哲理導向的,不是職業導向的。

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可以追朔到柏拉圖公元前386年設定的「學院」(academia) 哲學學校或是孔子春秋時代的成人私塾,為礼運大同而立。是較偏重狹義的思想道德理哲方面的教育。到了中世紀的古典(修道院式大學),以文、法、神、醫等科目為主,以當時最國際化的拉丁文為溝通語言,重視相對傳統的形上哲學,後來有強調相對實用的數學、光學及物理化學。

十九世紀的後期,產業革命帶來了特殊專業性。因應快速生產,符合農、工、商業及師資需求的專業學院也開始成立與發展。後來歐美大學不斷轉型形成了目前(包括綜合大學、技術大學)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即: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乍視之下,上述三項職能都可以視為現代人進入社會職場工作前的必備的職能教育。即使目前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內容都缺少了較為形而上的學科,也缺少了與就業無直接關係的文、藝、理、哲學方向的(生活必偏)教育,使得高等教育變成了偏重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
 
或許用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教育論,會給我們比較偏重專業教育上更有用的啟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被塑造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只是最基本的。此外學生必須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惡學到鮮明的辨別力。否則學生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為了獲得對別人和對集體(社会)的適當關係學生必須學習去瞭解人們的動機、他們的幻想(心靈深處的想法)和他們的疾苦。

梁啟超:教育是什麼?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現代人必須面對以指數成長的新生事物,新生知識,變化萬端(天行健之意)。現代人每天都會面對新事物新觀念新問題的產生而調整自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熟的人(君子),必須不斷的吸收新知識強化鍛練自已(以自强不息)。正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經)

寫到此不禁慚愧,都快從教職上退休了,也早就忘了當年苦讀不通,哀聲嘆氣的痛苦經驗,才開始嘗試著瞭解什麼是教育。提供上述述而小作的筆記與讀者共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育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貢中元 的頭像
    貢中元

    貢中元的部落格

    貢中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