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的母親_貢中元老師撰述

雷洪音教授

(一九二三-二0二二)福州畬族人

母親在80歲生了一場重病時,我把她生平的小故事說給小孩聽,卻沒有產生多大的感動。現在母親身體完全康復,感謝上帝賜給她一個更堅強的生命,也讓我們做子女的無後顧之憂。今年母親要過96歲大壽,我想、應該把她那一代的許多故事寫出來,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際上反映出母親主持家務的辛勞。許多小事累積出來的成就,是一個成功人生的楷模。

要美國出生的下一代瞭解祖父母親極為困難。戰亂變動下成長的人,酸甜苦辣,非親身經歷者很難瞭解,平凡或不平凡總是在對特立獨行的諒解或誤解那一線之隔。

母親是客家山區裡的畬族人

母親是大陸閩西寧化縣客家山區裡的畬族人。畬族顧名思義是借田來耕種的少數民族。外祖父在福建時是國民政府教育界廳級的小官員,也當過中學校長等級的職務。母親是長女下有四個妹妹五個弟弟,隔了好多年,外婆都沒有生小孩,所以嬌寵備至。從小跟外祖父到福州讀書,成績很好,體育更好,常常代表學校出去比賽。抗日戰爭期間,父親離鄉背井,從江蘇逃難到福建,就是寄住在我母親家。當時舅舅們還沒出生,父親是母親的家教,外祖父對待父親像對待自己兒子一樣,寄住在富人家的窮小子,當然是行事低調。結婚後,母親一家之主的強勢作風是必然的。外祖父在福州特別請了一個奶媽,隨著母親逃到台灣來,對我們家小孩的照顧上幫助很大。必須再提一下的,母親從小身旁都有一個可使喚的ㄚ環,加上又教了四十多年書,自然像很多老師一樣,職業性的養成了多用嘴少用耳的習慣。

逃難過的人對世事無常的不穩定性特別敏感,養成極端節儉的個性,這也是母親最真實的特性,也可能是客家人經年逃難時養成的優良傳統。

節用的行為 哲學

最常聽到母親說的故事是: 全家人過年時1947-1950買了一個鴨頭,滷一鍋芋頭,配上豆腐乳,還要邀請三五個左鄰單身老師同鄉朋友一起過年;還有買蝦殼煮花生燉湯,以增加乳汁的故事。母親一年生一個,同事給她取個來亨雞的綽號,來亨雞是很會生蛋的。我依稀記得四歲時,懷孕的母親騎單車帶三個小孩送托兒所上下學。每天早上,母親隨父親聽英文廣播,從ABC發音讀起,我們也學著AB啊。

從一早起床聽英文廣播,後來變成看電視新聞的習慣一直都未改變。看來一早看新聞,製造一些熱鬧的氣氛,是她老人家不賴床的活力來源。而這種不花錢守在電視機前自我催眠式學習的生活情趣,是值得推廣的。

小時候穿的衣服大多是母親親手做的,三四歲穿的衣褲相連的吊帶開檔褲,八九歲穿著用麵粉袋做的内衣褲,到初一,則是穿著母親用十多片碎布頭縫製的夾克,再加上從美國帶回來不合身的時髦二手衣物。我個子較小,奇裝異服穿到學校常常是被取笑的對象,使我的童年學校生活十分尷尬。相對的,班上有些同學家境教養比較好,穿的制服是漿燙筆挺的,他們常常也是上台受獎的風頭人物。從便當裡的菜色,從消費行為來看,當時我們家在台中市只能算是中層階級。

小學五年級時,金門發生八二三炮戰,父親正在國外留學。下課後我們在垃圾堆附近抓蜻蜓,用磁鐵吸引翻找廢鐵,賣酒矸,賺點小錢買枝仔冰的日子,過了很愉快的童年。每天看著在天上飛過軍刀機,運輸機,完全不瞭解戰爭的恐怖。

金門炮戰1958距大陸撤退1949不過十年時間,韓戰結束也只有五年。許多人對戰事仍有驚弓之恐,做再逃難打算的大有人在。戰爭時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很多。外祖父當初帶著兩個舅舅逃難出來,留下外祖母及兒女八九人在大陸,後來變成黑五類家庭。

三十多歲的母親壓力很大,天天等著美國來的郵件,每個禮拜都督促我們寫信給父親那時候沒有可用電話。每天晚上帶我們跪著禱告,內容都是千篇一律,求主耶穌賜給她能力,也求父親能夠早一點畢業。父親十分孝順,第一次出國打工節餘六百多元美金盡數寄給大陸祖母,而家計則全靠母親教書維持。這六百多元老媽嘮叨了好一陣子,當時六百元美金可以買一棟大房子,在白色恐怖時期,資匪是會變成大問題的。

母親每天晚上督促我們做功課,我們一家五個人在一張小桌子旁,共用一支40燭光的小燈泡。有一次,外祖父送了一個在當時是十分奢侈貴的蘋果,母親讓我們在微弱的燈光下,看了一個禮拜,終於吃到切成了公平的五份之一蘋果。有時念完書會有小獎品,花生米20顆,每次看弟弟一雙小手緊握著,不知裡面有多少顆,常覺得母親有點偏心。那時沒有冰箱,要去找母親藏起來的食物,是要有點技巧的。

記得家裡做鹹魚是件大事。在旺季時很便宜的時候買了一堆小魚,外祖父、父親、舅舅們一起泡製鹹魚,一裝就是十幾罐,一年都吃不完。這種鹹魚是寧化老家的特別食物,鹹魚蒸肥肉是十分美味的一道菜,炒空心菜時也會加這種鹹魚來調味,早餐吃稀飯時也用這種鹹魚來加味。母親重鹹,且喜歡用不捨得倒掉的剩菜汁配飯吃,太過份節儉的習慣,引發了嚴重胃病。

偶爾可以吃到半個家裡自製的鹹蛋。選蛋黃大的半邊是個學問,我老弟選的蛋黃常常都比較大。我發現老爸切的蛋,蛋黄都是很公平的分成兩半,這是一種技術。老媽動作快速,蛋在砧板上還沒有穩定就切了,常常蛋黄是集中在一邊,老弟每次選的蛋黃都特別的多。家裡每個月做小吃是記憶中最愉快的事情,我們像猫一樣,等着偷吃剛蒸好的餃子肉包。

打架是常事,回家打打手心就没事了。初三到高一之間,有一次在外頭與一群叫我阿山仔的學生打架。打傷了回家,還沒解釋清楚就被父親毒打一頓。從此父親嚴厲的規定只要打架,就先處罰我,怕我出手不知輕重,而衍生出不必要的省籍問題。

父親在眾人印象中是一個好好先生、學者。這一次父親如此動怒,是從未想到,至今仍有不解。現在回想起來可能跟「省籍情結」或是「白色恐怖」有些關係。當時「防諜人人有責」、「匪諜就在你身邊」等反共標語仍然到處可見,捕風捉影,打小報告者大有人在,氣氛十分詭異。耳聞很多外省籍老師被警調查。我初中同學的父親,台中一中的國文老師傅老師被抓了。到中正書局買書時,聽到編英文課外教材的柯旗化被逮捕。當時父親正在積極申請第二次出國進修手續,或許怕在外打架打壞了他的出國之路。母親在傅老師的補習班兼課,怕遭到波及,不敢接手傅老師補習班母親在美國教會還向傅老師談及此事。有印象以來,母親曾看過四次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環遊世界八十天,以及我陪母親看過兩次電影,賓漢和悲情城市。悲情城市描述二二八事件的故事,在戲院内,聽到許多年輕人對某些劇情反應出的笑聲,好像沒有悲憤憂傷的感覺。筆者當初認為台灣已經沒有省籍的成見,母親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關於中國問題我和母親經常争辯,有一次在美國旅遊時,整團的人都在看我們做極端劇烈的口舌之爭。陪我們旅遊的小女兒想起這件事,現在還會關心台灣的問題。教歷史的母親,她的歷史觀點還是比較正確。

教史地的母親很講究倫理,也很注重傳承,常常誨人不倦。對我這個頑冥不靈,常常想辯論的人,矛盾是不斷發生的。幾個媳婦與我母親相處最大的困難點,就是母親談論普通小事情,也會牽拖到倫理,讓人有初中上課的感覺。教史、地幾十年了,各種辯證觀點與技巧都是駕輕就熟的。常常從她的史觀提出許多的高論,旅遊時她是問問題的中心,所有觀光客裡面,她提的問題居然比我還多。問題提多了自然突槌之處不斷。因為從來沒有完整的正統高等教育學位,心理上總是有些自負卑態」。八九十歲的人,卻常問一些道聽塗說且只適合年輕人的財務問題。有一次家庭大聚會,為了生活上的一件禮輕情義重小事,母親與我們三兄弟再加上父親論戰了一場。我不經意的拋出一句,需要再多念一點書的一句話。這可惱了一向好強的她老人家;一輩子做牛做馬為了這個家,培養四個博士卻嫌她書讀的不夠。

這一句話使母親人生七十才開始到史丹佛大學找到一個人生奮鬥的戰場,有一個更充實更有戰鬥力的退休生活。母親在美國大學附近柏拉阿圖市,買了一間小房子,並欠了一筆為數不小的貸款,當時我們都十分反對。她幾乎每天都會搭車到史大圖書館看書,也順便找機會幫教授整理研究資料,尤其是中國歷史地理方面。有時候也會教中文,或幫老人學校的中國老人處理一些雜事。這類不定時工作,居然在十幾年內讓她還清了貸款。大略計算她每小時約25美金的酬勞,十幾年下來又賺到一個增值很快的小房子。更值得欣慰的是,在全世界最好的醫院治好她的病。在史丹佛就醫,開銷很大,母親是自已付的。母親的戰鬥意志是的福報也是我們的福氣84歲時,母親很傷心的打電話給老弟,說她失業了,老弟不知所措,無言以對。她史丹福的工作被大陸退休學者取代了。

母親從年輕到老,努力奮發不斷,是終生學習最好的榜樣,老人家有時不免有些誇張的張顯自己能力。母親常常被邀請到社區中心,講中國或台灣、美國的地理文物,是有演講費的。晚上要準備資料,孫女懷疑她高中程度不到的英文能力如何演講,這件事也讓我十分納悶,她老人家的演講有多少人聽,又聽懂多少。事實上,母親在美國的發展是許多高學位的退休老中無法做到的。

母親曾當過模範母親實至名歸,老而好辯,篤信基督教,歷史觀國際觀超過了相當多的知識份子。七十五歲,可以用英文到高中演講,80歲可以用電腦上網。當初的英文和電腦都還是父親帶領入門的。現在父親99在家裡的說話聲音愈來愈小在外面說話卻是中氣十足,地位越來越低,對母親青出於藍的表現,也只好自我調侃,花很多錢念的博士是無用的。父親第二次出國,賣了一塊現值數億的柑橘園,那塊地是母親嫁妝買的。

母親有勞動者的耐力,有基督徒欲樂施於人傳道思想又是墨家節用非樂的實踐者,跟我們號稱子貢後代樂善好施的商儒精神,有許多格格不入的地方。不過母親靠勤儉累積了許多財富,證明她這一輩子是成功的。全是母親勤儉持家,讓父親無後顧之憂,可以專注在事業上。

平凡與不平凡之間總是誤解與諒解的那一線。我在描述過程中更深刻的體會到母親未顯現出來的那一面的不平凡。不管喜歡或不喜歡,那是血脈相傳的定數,我也在老爸與老媽的餘因下搖擺。我年過七十,一切都剛剛開始,我們兄弟都還可以奮鬥個好幾年,走上正確道路才是王道。

 

母親的生平

1923年出生,身份証年齡小三歲

1944年師範專校畢業,1946年結婚

1947年從福州搬家到台灣定居台中。任職台中一中,教歷史、地理。

1946-1952生有四子女,作者排行老二,上有大姐,二個弟弟。

隨父親聽英文廣播從ABC讀起,苦念英文。

1962年跟著父親到美國留學,完成了碩士課程,束裝乘貨輪回國。

在國外餐館打工,教中文的經驗。

1964 母親回國後,不久轉任嘉義農專教職。並借調樹德家專

現修平科技大學教務長。在嘉義農專教授退休。

1990退休後在逢甲專任??,在中興兼任教職。母親當過模範母親

1993母親從嘉義農專退休後,人生才正式開始,

 

image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20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貢中元 的頭像
    貢中元

    貢中元的部落格

    貢中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