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真傳老子道德經2.0   楊鎮雄 道號慎渠

解析中國先創前置集大成完整完備哲學思想

闡釋老子道德經正覺真解

客觀、理性、科學、唯物觀點

天命之謂道 道法自然,自然科學, 自然主義

人倫個人、社會德行體系,内外分際,社會文明演化

 

孔德之容,道是從。尊道貴德

 

老子心智思惟 逆向思惟 形而上學

 

格物致知 矛盾本質 辯證統一

 

系統性大智慧

 

修身養成 晉德修業

 

道術致用 實踐檢驗

 

意識行為 心物合一

 

 

 

 

 

 

 

 

 

 

 

 

 

 

 

 

 

 

 

 

 

 

 

 

因緣感念

2020年初春,美國流感大流行,隨後,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慎渠在大學心理系的課程被迫中斷。於是,又拾起耕筆,恢復寫作老子道德經的科普題材,因為受到這過去兩、三年以來,研習心理醫學,哲學,意識行為科學,心智思惟智慧等課程教化影響,老子道德經,再被重新詮釋,冀成為現代當代經典,賦予與時俱進的豐沛時代使命,煥發出新世紀的嶄新面貌,又再尊貴面世。

經過一年餘的再生整理翻新,借著現代西方哲學條理化的框架,老子道德經81篇,再版更新成為新說老子81篇。從今以後,不論修習、致用於特定課題項目,勢足以快速讓廣大道學者即刻鞭辟入裏,直擊要害矣。尚且使其探究完整完備,可完全受益於經緯分明,瞭然于一堂呈現,巨細靡遺,一覽無遺,道家奧妙之哲理。

歷經兩年,迄今終於成書。其間范光棣教授,貢仲元教授,周宜台教授、湯錫璋博士,鍾秋木博士,朱勤艷博士,田廣遼同學,盧定邦同學,孫作為博士,與臉書讀者社群摯友果依,楊家惠老師,曾君,孫君,韓君、簡君等,熱心閱讀、指教、鼓勵,無恁感激,特此恭謹致謝。

 

緒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讀畢老子道德經81 篇章,應該可以回答下列19項原則性題目。

有關論道部分,有5項前置引導原則;

甲,道的名實描述,陳述。

乙,道的解說,特徵講述,本質說明。

丙,道的引喻,比方。

丁,道的發生,發現,認知,存在。

戊,道的作用,功用,功能,道用 (非道術致用)。

針對於德的論述,有6項區分原則;

甲,常德與常道分際,體系秩序架構

乙,常德所合於道者,玄德,上德行為表徵

丙,常德所合於人倫之道,美德善行體系者

丁,個人修身之人品,品格,品德

戊,社會鄉鄰里美德,善行

己,君王治國玄德、賢德

清點盤面,收官篇章,道術致用,要領有如下8款項涵蓋:

甲,修身養成,調適心態,端正態度

乙,認知事物矛盾本質,一體兩面

丙,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細察靜動無有,柔弱適應機動,福禍相倚

丁,實踐致用,道法自然

戊,建構系統化架構知識體系,大智慧

己,整合系統,致用,道術相倚相成實現大用

庚,治術

辛,兵家,雜家術用

科學技術實踐,人生追求精彩,道家思想是為其指引,引導須先行。

天命之謂道,人倫之謂德。此致闔卷。

 

目錄

前言       獻給靜思篤學、求真知的上智者    1

第一編       道德經與孫子兵法     老子孫子的道術學說 2019 3 

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3

二、   道家思想埋藏在日常言談語境中  5

(一 )宇宙觀 世界觀

(二 )知識論 方法論

(三 )道家思想本體與特徵

(四 )知與行的辯證統一

 (五) 認識道德經   日常口語

三、   淺說道德經 大白話 11

四、   孔子學說與道家思想 18

五、   孫子兵法 道與術的結合 20

       孫子  道家老子第一傳承人  道用術業開山始祖

 (一)孫子完整繼承道家的思想本體

    ( ) 孫子兵法與道家思想   孫子兵法大白話

    (1) 前卷之務 合於道的本體

         (2)  中卷之務 道用之大全 術用,道天地者

   (3)末卷之務 競技博弈之術 兵法專技 將法之屬

第二編    認識老子道家思想 14篇   51

中國哲學思想之先創前置與集大成者 2021   51

一、認識老子道德經    51 

心物合一的辯證思     知行合一的實踐致用

(1) 道家的現代困境與未來展望

(2) 革命就是要給世界老把戲搞出新玩意   世説新語

(3) 哲學的原理-----老子道家思想

(4) 神話與哲學

(5) 哲學與宗教

(6) 老子道家思想 中國哲學思想之先創前置與集大成者

二、   心物合一的辯證思     知行合一的實踐致用 60

     德   內外兼修    內外分際    60

(7) 無中生有

(8) 知足不辱,知足常足

(9)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10)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11) 天命之謂道

(12) 道法自然

(13) 柔弱勝剛強

(14) 生的哲學

第三編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18篇    72

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2022    72

(1)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2) 說真傳老子道德

(3) 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2.0(81)

(4) 說老子 定理推演 騰籠換鳥 心智運算   說新

(5) 說老子 篇章重整後 再現經典   論述修身養成

(6) 說老子 道之論述小集()

(7) 說老子 德之論述小集()

(8) 說老子 兵書老子()

(9) 說老子 陰陽交合之謂生()

(10) 說老子 心智思惟大法()

(11) 說老子 心智思惟大法() 形而上學

(12) 說老子 心智思惟大法 形而上學與文藝心理學

(13) 說老子 道術致用與實用主義

(14) 說老子 大智慧

(15) 說老子 道術致用 中國社會道家信仰的昔與今

(16) 說老子 善勝者不與原則

(17) 說老子 順其自然

(18) 說老子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四編 說真傳老子道德經2.0-----------81    130

結語      高大上道家,道長術士之新世紀大用   140

參考書目録

1, 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

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當局禁書。

3, 林語堂,老子的智慧,鳳凰出版傳媒。

4, 范光棣,KT Fann,Reading Dao De Jing

5, 老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

6, 戴慶鈺,涂小馬,文子,遼寧教育出版社。

7, 四書白話句解,文化圖書公司。

8,孫子今譯,郭化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9,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0,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當局禁書。

11,西洋政治思想史,逯扶東,三民書局。

12,考夫曼 (德) 法律哲學,法律出版社。

13,道家文化研究,陳鼓應主編,三聯書店。

14,The Art of War, Sun Tzu

15, The Origin of Species, Charles Darwin

16, Modern Physics, Williams

17, Human Behavior, James McConnel

18, Cognition, Daniel Reisburg

19, Neuroscience, Dale Purves

20, Living Issues in Philosophy,Titus, Smith

21, Zukav, The Seat of The soul

22, Pojman, Ethics

23, MacKinnon, Ethics

24, Memory, Mind & Emotions, Greenwood-Robinson

25, 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aghramian

26, Friedrich Hegel,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說真傳老子道德經2.0

前言       獻給靜思篤學、求真知的上智者

聖人不死 大難不止

如果'道教'是中國漢民族的原始宗教,那麽毋庸置疑,'道家思想'就是中國漢民族思想的文字檔案全部記錄。中國上古思想史上曾有一段公案,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問道於老子門下,但於就教老子門生之後,孔子未留下隻字片語的訪談論述,此事非同尋常,留諸後世無限遐想,成為一桩千古迷思。孔子當然是一位古代大思想家,他老人家卻從未發力大哉問天,總括其一生所言,夫子未知生、也焉不知死為何物,對待生命性靈怪力亂神應付一通,諱深莫測,僅祇倡言祭神如神在,假戲當真作,行禮如儀,謹守敬鬼神而遠之禮儀,對生命認知不曾靜思篤學,似鄙視神明、生命存在,視之如妖魔鬼怪,不願打妄語踰越,儒家門派自孔子以下,即宣告腰斬生命意涵的追究。殊不知死生之為大矣。中國自漢代以來,獨尊儒術,在集權皇朝科舉制度下加持催化,推波助瀾,蠅蠅學子率多一生泯滅追求靈性上進,窮畢一生,詎全無人生的正道信仰,但求富貴在天,死生有命。人若不潛心靜篤,一朝聞道,求得生命的價值真諦,如若醉生夢死,行屍走肉,或投身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害矣!誠可悲乎。歷來眾士大夫,小處遇事不存疑猜,不投入精研甚解,得過且過,蠅蠅茍苟,不肯下真功夫,作大學問。遇上大事亦不願捨身,據理力争。一旦社會眾賢達人仕,競成猥瑣狀,小頭銳靣,雞腸鳥肚,不堪成大器矣,學問難以登堂入室,社會國家亦蜩螗不已,難得國泰民安乎。中國人千百年以來諸朝代紛擾周循,昏亂不堪。故道家有曰:聖人不死,大難不止。現今眾人們千萬不要再重蹈先人覆轍,在個人生命前進道路上,不可妄自菲薄,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更不可坐井觀天,誤入歧途,虚度大好人生。諸君要知道,經典權威都是要自己安身立志,下足苦功夫,用真本事來摧枯拉朽,向前跨越的階段性挑戰設置。翻過一山,還有一川,學無止境,精益求精而已。孔子出身周裔貴族世胄,一生鑽研世襲封建社會,獨好經營人際關係,週遊周旋,專注講述熟人文化之屬的仁義道統,卓然大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統治者所亟需,推崇備至,後世尊謚之大成至聖,實至名歸已矣。而今封建社會,既俱往矣。原始漢民族樸素卻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經歷過千百年,雖然長期遭流放宮牆之外,蔓生荒原,卻自然匯入平常百姓人家,經過廣大人民豐沛滋養,涓涓細流,涵集成滾滾江河海,上善若水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兮,百鳥歡唱,蔚成民族思想的堅實質樸肌骨,形塑構成漢民族思想的渾厚主體,自然原生態,無所不在,頑強不撓,堅韌不折,歷久而彌新。值得新時代中國人民重新加以審視,提取其深邃的思想精粹,煥發出更新風采,發揚傳承道家中國特色思想的博大恆久價值,再重現大舞台,攀登新征程

 

 

 

 

 

 

 

 

 

 

 

 

 

 

 

 

 

第一編       道術學    

                  道德經與孫子兵法-------老子孫子的道術學  

 

                    

 

老子李聃撰寫道德經時,春秋晚期是東周王室衰微,諸候國争雄日劇,社會價值觀衝突紛亂的時代,孔子、孫子尚未踏上老子所生活存在的歷史舞台角落。奴隸社會型態正在向封建社會型態過渡。社會生產力由農耕畜養,進入手工藝、個體小商貿。當時,書籍不是商品,寫作無以為生計。除了王室官家有典藏策簡、諭令,一般公知不讀書,也沒書讀,私熟學堂裏尚沒有制式教材,或許有教識字的千字文,百家姓也遠沒出世。更不用說高談闊論思想性著述經典。就算到了孔子授徒,學生收集筆記大全,編成論語巨著,眾門生人多嘴雜,論語也是雜亂紛亂不堪,非夫子寫作之過,緣因非其親力所為。老子原本就早先於孔子,因於王室典藏中遍讀周室簡册,後人要謹記先祖老子一生從未見識儒家諸聖賢,更無從拜讀、也從未與聞論語一書。許多人犯了荒唐的幼稚病,讓老子起而論戰孔子,真是荒謬至極。先師李聃師從商容、本元法師,應是以無字天書口述方式來就學上課。像老子81篇道德經思想著作,真不知李聃跟誰學來這寫書本事,或參閱過了何家編排版本的書本。書的內容固然很紮實,書卻沒有經過專業編輯,稍嫌混亂,後起之秀的論語也半斤八兩,或更加差勁。孫子兵法是在寫作編輯上有長足進步的。新世紀現代人讀古籍,要體諒先輩寫作創業維艱,不宜苛責,須自行整理,加以編輯。不要祇是在逐字逐句理解,見樹不見林。要系統性規劃,條理清楚分明,才得見及全貌精神精粹,否則必然捨本逐末。

 

 

 

 

 

 

 

 

 

  1.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破除閱讀古籍的致命障礙    打造好思想體系架構                                          

                        

    豐富淵博的漢學,諸子百家,本應成為現代國人的精粹盛宴,卻成為今人硏習道路上的夢魘,視為畏途,令人扼腕興嘆。翻開任何一部中國百家萬教思想全集,或名家獨家孤本,常讓人無從開卷有益,難入室登堂,得見其蛛絲馬跡,往往囫圇吞棗,如瞎子摸象,從盎然興起,到望卷興歎,竹籃打水,一場空歡喜,終於鳴金收兵,闔書而去。誠如,信手拈來一本中山思想,或不知所云,或一看就能似有所懂,一旦派上實務用場,就要跌跤犯錯,學不通透,難免時空錯亂倒置,或是與現况條件銜接失序,不免令人擲筆三歎。其實廟堂之上的巨著論述,往往只見門派,欠缺條理章法,欠缺思想架構的敘事,攤在歷史長河的人事佈景中,看似洋洋灑灑,浩浩蕩蕩,光鮮亮麗,鑼鼓喧天,門道脈絡全無說明,看似在堆砌詞藻,天花亂墜,實則五味俱全,要點模糊一片,欠缺輕重緩急,層次的交待,句句可以擲地有聲,章篇結構順序紊亂,讓人找不到吃瓜頭緒,分不出深淺奇正迂直,乃至無從下口下手入心,無以順籐模瓜,一窺乾坤。 

     

    一個思想家原本就是多種多樣多心思,天馬行空,自由翩翔,縱使在個別門類獨領風騷,也十分不宜因其聲名顯赫,橫加劃限成一個部頭,拘限以一貫門道來加以考察審視。完整柏拉圖的豐富思想是跨門類跨門派的,完整康德的思想是跨界別多方面涉獵的。西方哲學先哲們,多有出身數學門類、物理學門類、神學辯證門類者。卻各自也在其他特定門類卓然自成,而演進成為其某單一門類的名家。道家思想先哲們也本是跨門類演出者,其非僅侷限於某道德倫理門類,侷限為單一儒家孤支孤類。常有跨門類演釋而出類拔萃之見解教。誠如大儒孔丘先哲的豐富思想,也應該適當加以分清門類、分門別類審視之,孔夫子在倫理道德,知識論,為學方法,治世實用主義,言論精闢,對後世影響深遠鉅大,貢獻良多,備受推崇。而對於道家諸子眾門派之內,也不宜再籠統含糊以諸子百家處分,猶宜加以分辨原道與術業的兩大門類,再進而精研細分區劃之,如孫子本屬道家門類、術業門類,两大領域。孫子秉承道德經,在兵學領域混成有無、剛柔、虛實,緩急諸多矛盾,相濟相成,成戰略與戰術之名家。道與術,猶似如西方軍事戰略與戰術思維範疇之區分。先秦諸子思想,自上古已不幸淪為紛陳門派之見,長期,雞兔同籠,魚蛇混雜,成為一潭渾水之荒謬。不加以建立正道思想體系,分層次,分門別類,任其自古以來魚目混珠,不加分類分層條理化,不禁令人眼花潦亂,不知所云。就新世紀知識門類本身所加之區分,知識體系已有學術各門類體系、專業技能、競技項目之劃分,若不明究理,任意指鹿為馬,視馮京為馬凉,如何繼先賢绝學,惶論光大之。

     

     

        二、   道家思想埋藏在日常言談語境中        

     

    開宗明義,我們先從市井日常語言,來加以整理出道家思想頭緒。從天工開物盤古演化以來,漢語有幸保存了人類最原始社會的文化資料生態。借助現代西方科學條理化的精神,我們可以借來撿視表現在漢民族世俗語言內部,市井日常語境中,其微言大義者,加以撿視探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讓現代人既可以知然,並令其知其所以然。如此這般不費功夫,因期能有所針對,有所指引,有脈絡路徑可循,以架構清晰出道家隱藏的思想面貎棱廓,幸甚幸甚。 

     

    在日常漢民族的語言中,充滿各種對於道家思想的表述。 

     

    (一 )宇宙觀,世界觀 

     

              1、道德   世道人心   順天應人 

                 世道;主宰宇宙世界萬物萬事運行的指導思想概念, 

                             自然規律,不因人的意志而轉移,順天之屬。 

                 人心;人世間榮辱興衰的依循。個人品德社會善良美德之屬。

     

              2、道理   有理走天下 

                    理之根本,天理所在,唯道是也。天地間大法。 

     

              3、道義   仁義道德 

                   人世間大法,仁義道德是也。捨此,非正人君子也。 

     

     

     

              4、王道   所以對應霸道者 

                 道天地法王,王道是也。治世最高準則。 

                 為治世,統治者須遵循天地間自然長存的規則。 

                 社會管理階層宜有之管治頂層理念,臻國家人民生生不息。 

     

              5、天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天道者,天道猶如真知,世人可得之近似,近似名之。 

                    天道循環,丕極泰來,樂極生悲。 

                    物極必反,周行復始。無中生有,有生萬物。 

                    天道無常,天威難測,不偏私,不慈不仁。 

                    個人際遇,  不忮不求。一切皆因緣際會。 

                    常處虛懷若谷,謙冲自持,持盈保泰,守厥執中。 

     

               6、道統   正統   法統 

                 小至個人,大至社團、宗族、宗派,國家身分之認定。 

                 名器身分規範之由,正名所依。實偽之辨。 

                 名實不符,生亂。欺世盗名,生禍。民風乃下。 

     

              7、人間正道 

                 正道者,天地依循自然法則之現狀鋪陳也。 

      

     

    (二 )知識論  方法論 

     

              8、本立而道生 

                 道的源頭在於通曉根本義理,立足於此。 

                 弄清楚周遭狀况,搞明白事物變化原理,然後能知因果報應。

      道生於求真知,上通天象,下接地氣,觀自然演化, 

      正本清源,審時度勢。 

     

     

     

     

              9、朝聞道 夕死可矣 

                 生死不足惜,得正道得大智慧,乃不枉此生,足矣。 

                 人生可以殉道而亡。求得真知信仰,得道升天,足矣。 

     

              10、道不同 不相為謀 

                 沒有共識,共享價值觀,不可以與之推心置腹。 

                 其非戰略夥伴,關係不能天長地久。 

     

              11、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德不孤必有鄰   同心同德 

                  共同追求合乎道的價值觀,乃可以結善緣共榮辱。 

                  喪失遠離合乎道的貌合神離的追求,不得真助力。 

     

              12、文以載道   人言可畏 

                   人不可言不及義,言必有物,題不離正道。 

       言若不實、巧言佞色,狡辯,倖言,招禍。 

     

              13、格物致知,實事求是 

                  求真知得卓見。窮盡所學,苟日新,又日新。 

                  沒有最真,祗有更真。百尺竿頭,精益求精。 

                  業精於勤,荒於嬉。一日三省,面目可親。 

     

              14、致良知    明明德    大道之行 

                  求善知識,善方法,施正德善行。 

                  真誠一心靜思篤學參悟正道。不打妄念,不走偏門僥倖。 

                  行不由徑。不好行淺薄小惠。 

     

              15、禮教失而求諸野    

                  演化存在是硬道理,道流落民間,道失求諸野。向人民學習。 

                  不耻下問,禮賢下士。三人行必有我師。 

                  寧求問田間蒼生,市場調查,不妄自坐井觀天,閉門造車。 

     

              16、知道         別於聞到,聽到,看到 

                 通曉、明白、清楚,了然於心上。不裝胡塗、不摻邪雜。 

       

     

     

     

     

     

    (三 )道家思想本體及特徵 

     

              51、宇宙萬物生生不息     有無相生相濟相演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利用厚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中生有。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52、極致歸一    返本歸元    一元開泰 

     

                     萬事萬物的辯證統一性質。執中守衡還原。 

                     一體兩面,一般通性。 

                     萬變不離其宗,吾道一以貫之,始終如一。 

                     知其一,便知其二。天地得一以清寧。 

                      

              53、事物矛盾對稱的本質 

     

                      陰陽相成,虚實相應,剛柔並濟,緩急相間,奇正相倚。 

                      禍福報應,一報還一報,一物剋一物。 

                      有其一,必有其二。特殊性。 

     

     

     

     

     

              54、變化周期循環有序 

     

                      世間有時間,就有事物的變化,變化無常,有循環周朝。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極致歸零。 

                      福禍相伏倚。丕極泰來,物極必反。 

                      五行,水火土木金。 

                      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周期循環。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55、崇尚師法自然      道法自然 

     

                      天地不慈不仁,富貴有命,世事無常。順其自然。 

                      順天應人。盡人事,聽天命。 

                      瓜熟墜地,天經地義。 

     

              56、對應世間事   道用術用與致用術業 

     

                      心物合一,唯物客觀,科學理性的形而上推論思推。 

                      知行合一,知難行於易,見大行於細。 

                      學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術用,驗證於實踐中,格物致知 

     

    (四 )知與行的辯證統一 

     

              17、知行合一   重實踐   踐行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一勤天下無難事。 

                  精衛填海,愚公移山。 

                  坐而言無寧起而行。嘗百草,鍊丹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道酬勤,勤能補拙。 

     

     

              18、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大公無私,戮力從公,無私無我,共享共榮。 

                  為人民服務。犧性奉獻,成就大我。 

     

              19、替天行道 

     

                  人生當苦行,行必有方,乃可成就宿業。 

                  人生不虛此行,幻化成空,道業千秋。 

       歡喜作,甘願受。 

     

              20、道成肉身 

                  皮囊乃身外之物,道業存心中,一刻不得鬆懈。 

                  慕道之情,須臾在心頭,歡喜作,甘願受。 

     

              21、公道自在人心 

                  善小當為。惡小不為。因果有時,報應不爽。 

                  善惡相報,人不必走偏鋒。 

     

              22、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     重氣節 

                  士不可奪其志也。順天應人,不懷憂喪志。 

                  守靜篤,定靜安慮得,安分,自得其樂。 

     

              23內外兼修 內方外圓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增益不能。 

       不動心,能忍性。講求堅毅,堅韌不拔。 

     

              24、安貧樂道     

                    知足常足。知足知止。知足者富。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25、功成身退        不居功名  無求無争  不忮不求 

     

              26、仙風道骨         深諳道家真傳   得道升仙 

     

              27、任重道遠          堅毅不拔 

     

              28、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 

     

     

     

     

     

     

    ()     認識道德經     日常口語  

     

               道德經有2大篇,計81章句,計5400言,分上篇道篇37章句,下篇德篇44章句。其中有16章句,炙人口,廣為流傳,已屬朗朗上口的經典名言。現在僅臚陳日常口語佳言數則如下,謹恭錄道家思想之深入人心之16,加以闡釋。 

     

              2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百尺竿頭      精益求精 

     

              30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不居不去,大公無私,功成身隱。道生之,德畜之,長而不宰收,謂玄德。 

     

              3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世事無常,聖人不死,大難不止。絕聖去智,勿機關算盡。 

     

              3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争,處眾人之所下,故幾於道。 無形形之,不爭無憂。處下以上,虛懷若谷。 

     

              33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利用厚生。 

     

              34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 天能道,道能久,沒身不殆。 

     

              3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之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6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王侯若能守,萬物自化。 

                        無為而冶。垂拱而治。 

     

              37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物極必反,柔弱勝剛強。

     

              3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返本歸元,返樸歸真。 

     

             39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4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入難於易作,入大於細作。 

                        知易行易。貴在踐行,重在反思。 

     

              4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42  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43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得尺。 

                        反客為主、得寸進尺。 

     

              4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搏,搏者不知。 信口開河,巧言令色。夫子豈好辯,不得已。  

     

     

         三、    說道德經    大白話 

      

    道德經計有 81章篇,略加以整理,謹校錄 22篇分類解說如下, 

     

              (一 )道的本體 

     

             篇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有是一切事物認知的根本探索,事物之有無,似乎可以客觀檢驗判斷,其實恕難辦到。時間可以決定改變一切事物之存在,滄海桑田。科學工具有時也不能超越感官辨識實物存在有無。職是之故,工具不斷換代更新,無有乃成為相對的概念,受驗證條件制约。客觀存在時常難以绝對科學檢驗。在實證先驗之上,思推能力向形而上的推理方向發展,出現客觀唯物科學辯證論述,道家正統的方法論,與其他主觀唯心精神解放自由發輝,擦肩而過,殊途異趣,徑渭分明。二千五百年來,不識科學為何物的讀書人,至今不解,指鹿為馬,幾乎誤了道家的卿卿小命,美好前程。動心起念,心念一間起落,從無到有, 變無感覺為有意識,變化過程不可道名狀,玄妙不可言傳,因果常不得其參詳。幻覺或僅是難辨識亡意識而己。生命的生與滅,無有乃一瞬之間,亦不可道名狀,瞬時間變化決定之。玄妙之門,至今無得解。是非係人類世界的價值判斷,與天道天理無涉,是非也受情緒波動有無而左右之,實常情也。况情為何物。而道無私性,道自天成,無中可生有,有恒滅於無形。有言曰:此刻無言勝有言。 無情天下有情天。演化存在就是王道天道,是現實世間的硬道理。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一,道也。得道者,得天下,萬世萬代生生不息。 

    萬事萬物,可經辯證得至一,止於統合。 

    是非因於在立場歧異,統一立場乃得和諧。 

    利害在彼己兩端,不分彼己乃得利益共生同享。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利用疊加,厚生矣。 

    中國人多以追求和平為職志,詎自然和諧的狀態,非天地之賜 

    的常態,人群自古以來尚且要戰天鬥地,逃避猛獸病毒外侵為    害,苟延殘喘。古往今來,華夏文明得以延續傳承萬千年,所秉持之道一以貫之者,道法自然也。得一者,陰陽調和,虚實相濟,進退有據,迂直有序,奇正用兵。清濁得見,撥亂反正,撥雲見明。一心得靜,一志得逞。 

    一道貫之。在事物的矛盾變化中,守厥執中,貴不在和平之道,貴在自持自重,和平乃順理自成一章,自然垂手可得。 

               求和平者,應知,和平不是天道,不得師法。和平是在世界宇宙天地變化中的一時狀態。變化是常態,動亂是時間必然的過程。渺小的人群,應知順天應人,得調和人世間諸端矛盾,應對天地内外遠近威脅,乘風御浪,平順發展壯大自身力量,保持完整,不使灰飛煙滅,成就國破山河在。悲矣。 

     

    反者,道之動也。弱者,道之用也。。 

    過程變動必因於勢之反差。柔弱者依於道用,勝剛強,起敝振衰。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宇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者,先天地生,人居於天地間,觀天地之變, 

    依於道,道法自然。順天應人,無有他途。 

    道者,天地法則。德者,人世王法,應順應道而生。 

     

    夫天地之變,周行而不變。 

    道家人,善觀天地之變。宇宙,天地始於無,生於有。 

    無有相循,無有是天地善變之常道,周行復始不殆。 

    由是觀之,道乃無中生有,有生變。變化是順行與逆行並行的, 

    不以人為意志來發展,吾人可以體察,觀其道,變化周行又復始,或發散,或消耶,或久長不殆。務必窺見其規律,以掌握順應。 

     

             14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觀察是思惟活動的開端,是現代科學發展,唯物辯證科學發展觀的論證物質材料基礎。沒有調查研究,沒有論證真相真實數據,就失去話語權。其實這一觀點,也並非絕對的正確,祇能是主要謹慎保守的科研方法。到了近代科研活動,已不再拘限人類思惟推理的延伸論述,科研人可以解放先驗或實證數據,本於自然演變,或久己形成理論之推演,對未經觀察捕捉到的現象、變化,指陳其必然存在性而斷論之。這己是自然科學界的廣為接受的方法指導要領。這己是現代科學人的客觀唯物論邏輯推理思惟方法,形而上思惟的基本要求。若換而言之,以較為寬容寬鬆的態度,用逆論辯證的手段來對應,凡不能以已知方法,或推論,達到其反面現象,或狀態之存在可能,科研人應可接受這一逆論證的原論述。 

     

    這一套古典完整的形而上辯證論述,早已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李聃已為世人陳現展示。自然界、人世間,事物變化是有規律的,是有無量與質的消長循環,自然循環必有周期,可以長久不殆,可以發散、收歛其振幅,阻泥變化。道家自成為一套道家學説,迄今從形而上的理性科學審視,鮮有差池。因其本於對自然之觀察,淬煉於深度思惟而形成。其來有自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道,在致知,在止於至真。

     

                 格物致知,求實求是,能知曉上古始紀,

     

    古道照今朝,以御今之有。以史鋻今,調研探究。 

    不調查研究,觀天地之變,明察秋毫,不見名實。 

     

     

     

     

              (二 )宇宙觀  世界觀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道生於無,無先於一,知所先後,乃可以興, 

                 知其差異,乃可以達。 

     

     

     

     

             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審察天地萬物,沒有發現矛盾,就不見細微真相。 

                 福禍相繫,一物剋一物。環環相扣。 

                 善惡一念間,福禍一瞬間。戒慎恐懼,如臨淵,如履冰。 

                 無中生有,有無相生,虛實相濟。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柔弱勝剛強,乃生生不息。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地自然界,動植物生命演化始於天生地造,無中生有。 

    質能轉換,有無相成相生。 

    事物發展尋常遵循自然規律演化。 

    自然變動的規律,在克服反動的力量;道起的功用,使柔弱變剛強,摧堅。 

      

     

                 ( )  思想特徵       

     

               1-   道家思想主體    無中生有   有生利,無生用 

     

                          無名,天地始。有物渾成,先天地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名,萬物母。 

                          當其無,有車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極致歸一    唯物辯證統一 

     

                          道,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知足之足,常足。 

     

     

               3-   事物本質的對稱結構   變化即是矛盾調和衡平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者,天生地造,不依人之意志運行。 

    德者,社會構成准則,形勢成之。 

     

               4-   演化周期規律性     還原返本思惟特徵 

     

                         執古之道,以悟今之有。 

    以知古始,謂道已。 

     

     

               5-   推崇自然    無為無不為   無所不事 

     

                          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天地人法。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6-   行世間法   道與術的統一分工   知行合一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大,大乃天,天乃道。 

     

     

     

     

     

     

     

              (四 )個人德行修為思想體系   道之為用  美德善行 社會行為法則。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7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五 內外分際             用於冶世治國 

     

             37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無為而治,反樸歸真,無欲則剛。無所求,得所求。欲擒故縱。 

     

             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人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36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 涉外致用              內憂外患、存亡之道 

     

             61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牡,牡常以靜勝牡。 

                 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31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4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傷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35、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 

     

     

     

     

      

    四、孔子儒家學說與道家思想                             

     

    博大精深的孔子學說對於古代讀書人的思想行為影響是深遠鉅大的,已成磐石頑石。道家人需要在此對於孔子學説稍略加以整編,針對孔子的經典論語,撿選其中涉及道家的立論,勉為解説。論語是孔子生前各屆別門徒集結課堂語錄編彙而成,其中所言及道家部分,雖支離紛散零亂,但論語仍是繼道德經上櫃出檯文字版本後,所接續道家的第一部重要珍貴文獻著作。 

     

    春秋時代,標誌著漢文明漢文化先秦諸子百家崢嶸年代,是漢民族掙脫上古野蠻人類奴隸社會,開始新的愚昧封建社會的轉型初始階段,西周結束,王室顛沛,舊有的社會秩序禮教崩殂,新社會秩序的禮教,仍然在摸索探尋過程中。上層統治思想面臨巨大挑戰,争議戰線綿長,代表上古樸素科學精神的道家思想,觀天象,堪輿術,卜卦醫巫,冶金陶藝,爭戰火器製作實用知識體系與觀念,與唯心制人治術的儒家,成為當時代公知群,不自覺地而陷入一場思想激烈激盪混亂的局面。春秋是一個千古不遇,鬧騰的世代,恰與當前新世紀中西思潮激盪衝崢嶸,似曾相似。 

     

     

  1.  在孔子思想、知識體系所安排的道家位階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 

               可與立,未可與權。

     

  1. 、道與個人修為 

     

    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篤信好學,死守善道。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 出辭氣,斯遠鄙俗矣。 

    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註:仁者視人兩類,一為善類,正人君子。一為俗類,凡夫走足,小人。  

                   夫子誨人不倦有教無類,萬世尊為師表。 

    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安貧樂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之與議也。 

            註:志於道者,謂之士,士人。士有責弘毅,任重道遠。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父之道。 

            註:品類眾相,在觀其心志、行徑。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 

     

     

  1. 、道與治事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註:危言,出格言談。危行,行險僥倖。言孫,言遜。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危邦不入。 

    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1. 、其他,弟子言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  

    子謂子產,公孫僑,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註:焉能有亡,有無皆無足輕重。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註:亦近乎道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道。 

                 註:道與術,各得有門徑,相濟以成其事。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之。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曾參曰: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己矣。 

     

     

    孔子學說,天縱英明,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惜九仭一簣,未及周全登頂。夫子教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所在多言,至於他老人家推崇至極的道家根本,誠如弟子子貢的大老實話,未聞其詳,似有未逮。孔夫子獨到精煉的篤學、好學、求真知的功夫教誨,誠為後世為學者之圭臬,必備之課。 

     

     

     

      

 孔子與道家思想

道德經是一本古籍,是開天闢地以來第一本講述思想的著作,首先,談德行不同於論語,道德經講述思想,講方法論,主張道法自然,講求在實踐中,客觀觀察事物變化的規律,講求理性科學形而上學的提出觀點。作為現代科學的門徒,有了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的基礎,有一套系統結構與功能方法架構,道德經所呈現在學科上的位置,在那裡。而且從人文科學,哲學、社會哲學、法律哲學、語言哲學,是否可以檢視其價值或真實性,應當有全面的評論。

人所依賴生存、生活、發展的技能與知識,是通過社會、語言、心智活動建構取得。一般生物均具備育學習的天賦本能,不足為奇。而思想智慧的攫取,所依賴的方法,絕對相對高明許多了,高深的物理學探究,依賴艱深的數學工具,繁雜的生物活性變化,更加依賴基本細胞结構的技能,雖然現代科學技能,力有未逮。在工程領域,尚有黑箱的一套思惟方式,用輸出對應於輸入,架構數學運算關係,不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道德經是2500年前,老子李聃用他的智慧,嘔心瀝血撰寫的一部思想性著作。2500年以後,在道德經的文章中,我們應該可以看到老子要求讀者修身,以進德,其德乃真。100年前,李宗吾撰寫厚黑學,李某要教世俗凡人在江湖行走,上竄下跳,心黑手辣,靣目可憎,不要顧忌道德,以成就欺世盗名。可是,漢民族自古是一個講道德文明的社會,更不會允許江湖中人,傷風敗俗,敗壞社會良久之良善風氣。晚了老子一代人的孔子,也講求作人要先修身,甚至於修身之前,加了兩門功課,誠意正心。但是誠意正心,夫子也只露半招,恐怕是意指誠實,端正心態吧。兩位宗師所言及修身,應是指畜養天地浩然正氣,摒棄鶏腸鳥肚。讓一身散發出靈丹仙氣,巍然成就道骨仙風,親近之,春風化雨,依循之,步上康莊大道。

人之初,無自性。身心染赤染黑,家庭社會習養成就。依至聖先師言,年及十五應始送學修身進德了。道經上卷其37篇,其中無一章句,不在告誡禁為之事。漢語中不、勿、無、去、止,都是意指禁制。不言,不有,不居,不争,不欲,不保,不見,不殆,若是將禁制之語袪除,文章约十去七、八。修身之德首在無以惡小為之,善小不為、反樸歸真,返本歸元,不失赤子之心,絕聖棄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欲,不為,不争,不先,不居,勿驕,勿矜,勿伐,知止,無為,無不為。國者,人之集。人者,心之器。人在社會之中,讓個人與社會關係和睦、祥和。心念就要放下我執,順其自然,自然而然,道法自然。

 

 

 

 

 

 

 

 

 

 

 

 

五、孫子兵法         道與術的結合   

    

                孫子        道家老子第一繼承人      道用術業開山始祖                         

 

人生如臨戰,未知兵,焉知勝哉。 

 

道家曰:大學之道,在明明道,在致知,在止於至真。 

                大學之道,在明明術,在實踐,在止於至用。 

 

所謂權威經典、曠世創作都是要後繼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知勉行,來努力摧枯拉朽,跨越階段性的設置。翻過一山,還有一川,柳岸花明,又見山窮水盡。學無止境,經典無異精益求精而已。非常道,非常名。無正形,無私性。 

 

師氏孫武生於春秋末,後於孔子百年,原齊人,始受教於兵家司馬穰笡,因受牽連,流落晉國羊舌府,熟讀老子道德經,善弈棋撰兵法,繼受吳王闔閭用,任上將軍領軍,征楚郢伐越拒齊,戰蹟彪炳史冊。幾於其當時,約晚近孔子半代人,有宋國人莊子行世,莊子於傳統道家歷來視為老學傳人,實則莊子的著述篇章,浮想聯翩,流於主觀唯心形而上論述,全心嚮往精神舒解,自由奔放追求。道家既未成於莊子,幾乎止步於莊子。孫子實則是繼承始祖老學之本體第一道家人物,其一心無旁騖,追隨老學客觀唯物辯證思想成為傳世名家,孫子上承太公兵法,受教齊大司馬,後繼有傳人孫臏、吴起等,其專研致力於兵學道用,卓然自成體系,創建道家老學道用及其術業實踐衍生共生體系,形成博大完整道家思想體系奠基人物,該當應受後世推崇為道家老子上古第一大繼承者,猶若孟子之於孔學,孫子完善老子學說、宏揚道術合一之善妙大用,具體落實現實世界內老學道用術用兩面招牌,渾然一體。 

 

時至今日,新世紀,眾所周知,知識體系架構,已細緻加以劃分為諸學科部門類,如各科學門類,其他人文語言心智門類,及應用技術門類,表演博弈競技諸專門術業等。孫子兵法屬兵家軍事博奕之門類,置於知識體系,屬道用,術業治事範疇,其現實功能約略等同於孔學內治世門類、治事之實用主義思想理論者也,一部兵法形制天下興亡也。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在闡釋解讀宇宙自然運行的規則准則,德繼於道後,在應對世道人心,人間社會的人際君王、天地、道法,道用之現實主義作用。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軍事兵學係屬治世、治事之首要個人國家生死存亡、個人榮辱範疇。其實人生亦勝似方方面面博弈競技諸道場,未知兵,焉得擅勝卷之道。夫子有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也。老子道德經曰:道天地、王法。孫子兵家首言,道天地、將法,其將法者,皆有所本所宗,惟道一是也,誠本立而道生,治事因有所本,可成全正道之行,立千秋大業。不可悚然失道於征程之中。然若君子行無定向、或半途失卻初始道心,其乃功匱一簣,必然徒勞一場。 

  

 

道家、兵家,甚至更繼於其後,論伐交的縱橫家鬼谷子或管子,皆為上古春秋戰國道家一脈相承之佼佼者。秦王拜道家之教化,得滅諸侯六國,然始皇帝不讀道家書,聽李斯言,狂妄焚百家書坑殺士大夫,斷絕道家諸子百家豐沛的給養,兩千年來漢民族國家集權專制,置道家如渣穢。益加漢朝興起,其源原異於周室,繼一味偏袒孔學道統八股,盛行科舉取士,復罷黜先秦諸子百家,閹割了士大夫公知群思想解放運動。民族哀痛莫大於心智夭壽,滿朝文武死嗑孔孟聖賢書,聖人不死,大難不止,喪送中華文明理性科學的思維精髓,華夏漢文明蒙垢蒙難其久矣,數千年冰河之寒,於今徒乎奈何歟。 

 

孫子兵法曰:道天地將、法;法者,術也,道用,術用;其於兵家,博弈競技勝敗戰術、准則。然若無法無天必當自斃,徒法亦不足以自行。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乃指宇宙萬事萬物變化之規律,自然原生之准則,統治人世間萬事萬物所形制,亦如是也,道家的根本准則,應依循天道。唯人於世間所形名者,不全知,非常名,故有曰:天道無常,無常名。约略盡知形名而己,人法天地,道法自然,足知矣。知足常足,可為道用,大用之為術也。 

 

 

作為老子的第一傳人,孫子不僅熟讀道德經,而且活學活用了老子知易行易的道家思想,是道術合一體系的奠基宗師。老子李聃道德經篇54,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鄉、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於今而言,天下者,國際社會也。首先,老子撰道德經,對於國防論述,以孫子之見,遍及全書,計有25篇章句,占據全書約十有三,不能不待見之。值西戎滅西周後,春秋末已霸權雄起,國之存亡,民之死生,性命交關也。老子晚年騎牛,紫氣西去、西出函谷關,獻其餘生,似有寄家國危亡於西秦邊陲之揣喘之心望。道德經國防論述,所在多有,計分三類,其一為道家本體論述,其二為國防論述,其三為兵家術科。舉13例如下。

道德經篇1,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缴。

道德經篇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道德經篇23,天地尚不能久,况於人乎。自古以來,部落、國際社會傾軋不一,戰争與和平交織,處無和平際,仍冀盼和平降臨,天下太平時,猶慎察外患之臨近。戰亊與和平交替,是國際社會的本質與規律,自然而不可違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明所以者,亡。

道德經篇16,國際社會,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經篇39,天地得一,以寧靜,君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道德經篇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道德經篇15,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治國平天下,道在其中矣。

至於國防論述,

道德經篇3,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經篇11,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虛實并用。

道德經篇30,不以兵強天下。知常曰明。知雄守雌,知榮守辱,以無形至柔,勝至剛之體。

道德經篇10,於鄰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無為無不為。

道德經篇67,不為天下先。不以殺人為榮,為樂。

道德經篇69,禍莫大於輕敵。不能置國家民族於險境,不能鬆懈國民衛国護家的意志。

生於戰火四起的老子李聃,孰能不知體察國家危亡,民生艱難。戰爭與和平,是自然生存與發展的人間正道,滄桑、愴傷也須面對。

道德經絕非兵書,讀孫子兵法,不能不依循老子孫子的道家思想所處的時空所要求的思惟。那是一個戰亂的年代,還是一個占卜的年代,可是他們超脫世俗,提出新思惟面對,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庶幾不可及。

 

 

 

 

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 

 

 

 

(一)孫子完整繼承道家的思想本體      

   

          30、道德經: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孫子兵法: 

                  於己者:實生於虛,剛生於柔,奇生於正,有之以為利。 

                  於彼者: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無之以為用。 

                  知彼知己,利用厚生,百戰不殆。 

 

                  形兵之極,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侍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無為而治,無為而處戰: 

                  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戰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度國土面積,量産資源,點數兵卒寡眾,比對戰力,勝敗在囊中矣。    

     利用厚生,源源不斷,不絕如縷,生生不息。 

 

                  亂生於冶,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數也,治術。勢也,紀律氣勢。形也,兵法戰術。 

       形勢逼人,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逆轉形勢。 

 

          31、極致歸一      心物辯證統一 

      

                  道德經: 

                  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知足之足,常足。 

 

                 萬變不離其宗,道一以貫之。 

 

                 孫子兵法: 

                 兵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道,天地將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於兵者,道也,弔民伐罪,順天應人,天人合一,上下一心,替天行道,簞食瓢飲,以迎王師。  

 

                 民心向背: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仭之溪者,形也。 

 

              知勝有五:知可以勝與不可以勝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兵敗: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三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者,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候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莫大焉。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兵貴勝,不貴久。 

                     

 

 

          32、矛盾   宇宙對稱觀            道用治世之調和制權       

                  孫武,現實實用主義集大成者 

 

                  道德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孫子兵法: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君不可不察國家人民生死存亡,個人身家興盛榮辱之道。 

                 不可不察道之非常道,名之非常名。破解藏於事物本質之正反矛盾性。 

                  審時度勢,制權形成道用,術用之變化法則,據以具體大用妙用。 

                 於兵家者:本質矛盾宜制權調和成完勝者; 

                  辯明身分:彼己,內外,正反,疏熟。致人、致於人,形人、形於人。 

                  辯明形勢:陰陽,虚實,明暗,剛柔,遠近,險易,寡眾,強弱, 勢形,利害,緩急,輕重,張弛。 

                 道用術用:生滅,奇正,先後,勞佚,分合,攻守,趨避,迂直, 屈伸,動靜,快慢,示隱,忿忍,縱橫,伐謀伐交, 調鼎鼐,制權衡,速勝久殆,全國不破,不戰屈兵。

 

                 博弈之術:(兵者通九變,知五利,訓練,運補,輜重,情搜, 用間計,施火力。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 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 遠而示之近。 

 

                  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戦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於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不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趨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 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 誘也。 

 

                  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 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而止。 投之亡地然侈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33、周期循環    通達古今變化規律 

 

                   道德經: 

                   執古之道,以悟今之有。 

                   以知古始,謂道已。鑑古知今。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四時五行,二四節氣。 

                  窮寇莫追,福禍相繼。物極必反,死地復生。 

 

 

                  孫子兵法: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色不過五。味不過五。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熟能窮之? 

 

                  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 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  

 

                  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 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心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 

                  以靜待嘩,此怡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 

                  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偏右則左寡,無所不備, 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 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 

 

 

          34 崇尚天道  師法自然 

 

                  道德經: 

                  

                  順天應人,世事無常,天地不仁,天道無私性。演化存在是硬道理。 

                   

                  孫子兵法: 

                  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騖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發機。 

 

                  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雨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 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 

      

 

 

          35、對應於世道人心     開創道家的道用術業博大體系   

 

                  道德經: 

                  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 

                  天能道,道能久,沒身不殆。 

 

                  孫子兵法: 

                  兵者,道,天地將法,是也。道用者,動靜攻守之術用。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道乃司命兵事之首要者,夫兵器槍杆乃建立、鞏固政權之用具。 

                  政權必要立於道家信念中,乃長久可恃。 

                  學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不學無術,害矣,有術不學,歹矣。  

                  坐而言,起而行,知行合一,道術合一成全宿業。 

 

 

          36、行世間將、法    

 

 

                

                 道與術的分工與辯證統一 

 

吾不知密宗之玄虛。唯吾人研讀道家孫子兵法,懸於先者,道之本體;道、天、地、宇宙間,萬事萬物變化所依循之兵家准則。其於兵法所言,兵家所思之根本者,已列分而述於前段所言。兵家所從事者,務本者,必先繫於道之本體,道由而生之。本立道生,是也。兵法繼於本體後,兵家孫子陳述其將、法致用於人世間之准則,完善道用與術用在道家體系的功能價值。吾將續展開所陳述。 

  

                   

                    兵家   將之道用 

 

                         

  

 

 ()    孫子兵法與道家思想     孫子兵法大白話 

 

孫子兵法計3卷,13章,105篇。兵法專注於國防軍事,尤側重交戰競技之道。 孫子撰兵法,為吴王征戰諸候國之策論,職是之故,恐侷限於其時代背景、 社會物質條件,不得不然,不得不察。 

 

 

          1)前卷之務      合於道的本體 

 

          1    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兵法: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兵法:兵不厭詐,出奇制勝。 

 

           2   道德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宇 

             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 

             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兵法:兵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3   道德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兵法: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 

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道生於無,無先於一,知所先後,乃可以興, 

 知其差異,乃可以旺,可以勝。 

 

兵法: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5   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 

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色不過五。味不過五。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熟能窮之? 

 

兵法: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6  道德經: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7  道德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兵法: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2)   中卷之務        道用之大全      術用,道天地者 

 

          11   道德經: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牡,牡常以靜勝牡。 

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兵法: 

 

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首,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守則不足,攻者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謚。(含火力) 

 

勝者之戰、民也,若决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民心向背) 

 

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12    道德經: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兵法: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 

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2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收,勝負見矣。 

 

          7 

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無智名,無勇功。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8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9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10  道德經: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 

             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兵貴勝,不貴久。 

 

  

          11   道德經: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 

             退尺。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傷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2   道德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兵貴勝,不貴久。 

 

3    末卷之務    競技博弈之術         兵法專技,將        

              法將篇         法篇    (暫略)

 

 

 

 

 

 

 

 

 

 

 

 

 

 

 

 

 

 

 

 

 

 

 

  

因為新冠疫情封城多時,我乃續寫新章。決定再充實道家思想,把孔子論語與孫子兵法摻和進去,以免遺珠。論語雖難不倒我,把孫子放在老子的門類下,有點為難。其實我開始想得簡單,一是他爺孫倆同是春秋末少有的大作家,作品影響大,流傳千古。二是他倆思想體系一致,道天地人法。三是他倆哲學基礎一致,均是講求科學實證,理性不幻見,用數據事實裁斷,客觀唯物是從。虚懷待見,揚棄既有成見,求新求變,不落俗套不矯情客套。過一月,到有一天,我以為我又投入在作一篇枯燥的學術論文,我左手拿老子,右手拿孫子兵法,平行輸入雙核運轉,要想求得一個完美的見解,抱個金娃娃來,至少邏輯上不打折。我乃重讀道德經,檢視經典的諸核心思想,我自己在道德經歸納提煉的老子道家哲學諸基本元素,然後對照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以比較其異同。於是捕捉到,其實老子、孫子在處理各自的思惟運算,層次高下有所偏重不同。譬如,老子、孫子對國防論逑都有共同的關注。對此,老子提出一系列的主張,如無為、處下,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主體的實踐。但是老子其他主張,如不敢為天下先、利器不示人,即歸為形而上之論述,未徵得先驗檢視者。這是孫子所未及的範疇,孫子更加務實些。所以我倡言兩位道家宗師道術合一體系,一脈相承,相合相成。

孫子有一才藝,擅長對老子妙言,騰籠換鳥。老子道德經篇11,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孫子取巧,換言之,我有之實以為有利,彼無之實(虚)以為我伐用。我有之速以為利多,彼無之速(緩)以為我致用。這種語言嫁接,成就了孫子兵法。解放軍趙海軍建構孫子兵學體系,不能對道家思想斷章取義,畫虎類犬,畫蛇添足。老子在形而上的思惟,高遠玄妙,是大多後人不能及義的。聞之,掩靣大笑的,是俗人,不知不覺者。2500年來大多儒生談兵書,兵書教戰興戎非止弋,論兵書者,不能欺師瞞祖,忘記家門。科學理性客觀唯物形而上的思惟道家作風、作派,否則不倫不類,從根本上爛起。

道德經篇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守常曰正,通變曰奇。孫子兵法篇27,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除之有無虚實,奇正迂直,乃兵家當務。源自李聃。弈術權術,庶幾無離也。

 

 

第二編       認識老子道家思想      14篇            

                  中國哲學思想之前置先創與集大成者    2021 

         

一、認識老子道德經        

 

            道        心物合一的辯證法                

道用     知行合一的致用術業

 

道可道,非常    道。道可道,非    常道。

 

老子李聃是春秋晚期,2500年左右,约為東周惠王年代的傳奇人物。若非涵谷關令尹喜將其所撰道德經傳世,恐不為後人知者。老子所倡之道家,於其時代,已廣受推崇,萬世師表孔子尚仰慕之企於受教,傳為美談。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所揭示之道,應為天道。老子所言,天道難及,世人窮盡探求,實不能及。智者所探究所得的世道,是人間法,是人間道,縱依此向外向上界投射,所能言傳所及,仍不免在思惟、方法,儀器裝置工具,人生短促侷限,不能察覺浩瀚宇宙,乃至人間地球上天下地的萬事萬物,近似得之逐漸接近於天道,所謂永恆的真理,亦所謂常道也,恆久不變的法則。益况乎,世事本無常,變化無端,甚至變化過程也有不過毫秒、納秒遂行,今人也難以窺其究竟者所在多有。老子著經書,期勉後學,百尺竿頭,精益求精,打破沙鍋,求真經。絕不可得過且過,朝聞道,晚上作夢也要續修道緣,明朝晨起散髮向西天求取真經,不依不饒。

 

吾十有五始志於學理工,三十而立,獲哲學博士,卻從未曾上過哲學課,拿了哲學最高文憑,真是十分汗顏。近代西方科學的課堂訓練,是一套完整的理性思惟、唯物辯證的方法實務術業教程,它已然透過不自覺的綿密思惟融入過程,達到要求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在推理演釋過程,不會講情面,所下結論,一定得經過嚴謹的推敲。絕非像有些其他行當,可以任由野心家天馬行空,了無證據陳述,自由發揮,那怕邏輯破碎,空口白話,信口雌黄,祇要唯心之論,煽情達到一定高度,便可以嘩眾取寵,折騰一時一事。而老子道家學說,確是先秦講求理性追求自然演變道理的大成思想。2500年前春秋時代,學術上没有牛頓力學、量子力學,基本粒子,高能物理,來演釋宇宙洪荒,開天闢地的論述。儀器上也不具備電子顯微鏡,高分倍高解析天文望遠鏡,來顴察滄海桑田,物競天擇的奧妙。道德經能穿越千百年,展現的敘事風采,是近代人類思惟新里程的古老活化石,近代,唯物主義觀形而上的推論出現巨大進展。其陳述,在事物推論情境中,若無法以先驗之反證逆論來駁斥其無法存在之可能性時,吾人可以保留該推論的情境,直至新的理論、工具出現,正面唯物驗證該推論的真實存在性。道家思想正是現代思惟的最前沿的一股領軍力量。時至今日,道德經基於老子觀察自然,所作出樸素唯物先於萬物存在前的渾沌不明未知狀態,所作出之陳述,至今迄未有相違之處,豈不玄妙有其深意。

 

哲學是希臘先哲專注於生命意涵的探究,基於西方人文明之宗教教化,西方哲學植基於基督教義神人性靈關係。雖其於近世,較偏注人間眾生之社會現實情境,加以取捨抉擇判斷,其價值之取向仍不免基於宗教情懷,其異於中國人傳統思想相去甚遠矣。以漢文化立國的古代中國人,自古始即没有耶合華、耶穌基督宗教信仰傳统,古漢人所信奉者乃泛神論的心理寄托而崇拜神明。可以謂之,自古始中國先人即無哲學觀、哲學史的基督教作為背景開展,實確是古代漢人樸素的唯物觀。哲學兩字本屬進口貨,古典籍所無者。哲學斯詞,係百年前引進自東洋日本,現代中國學者恐多有不明察而隨意所濫用,有誤人、欺人之嫌,明智者所不取。至於道家思想,自古就是漢民族自然天成的思想。道家所專注者,首先是探究地老天荒,洪荒創世之自然現象,自然界翻天覆地的變化,雖未臻於生物演化、天體形成的近代學術高深度,然而在老子形而上的思維淬煉過程,已然展示了對宇宙本體的本質性質,造物之真實意義,對萬事萬物內涵無有,生成幻滅,結構內矛盾因素調和統一,變化運轉周期等現象之必然本性屬性,形成一系列完整理解基礎體系,並依此,構建出個人、社群的生存發展興亡的人世間法則。

 

至於道德經這部傳世經典,歷經始皇帝焚書坑儒,雖有信徒弟子文子傳承,後學增删,原著面目早己不堪回顧,也毋須回首。對於研習近代科學科目的科學人,實不會拘泥於原本原著。經典經過增修,或有佚失,各種現存版本、解說容有冏異,原本就可以百家紛陳,闔各言志,真理可以愈辯愈明,道家科學追求,本身就容許後學者更加大放異彩,加瓦添磚,方才不失道家所追求永恆不朽至理的真實意義,更不負李聃祖師之原教化旨義。道可道者,豈有一家,豈是常道不能超越。學道可有先後,術業可有專攻,眾徒登山,自有脚力意志力差異,各顯神通罷。

 

我不必還原道德經原貌,因為它已是千百年前傳承下來的各家校本古籍,活化石。固然楷書書寫的模樣大致沒變,而字義已略今古走樣,今人更加不適合更換其他文書添亂造亂了。端看這五千字的經典,其實猶如大黑夜,眾盲人各據一端,瞎子摸象,各執一辭,眾說紛云也罷了,最為不堪者,實屬一眾唯心論者,似乎歷來千百年將其與道教宗教,混淆不清。前已有宋儒韓愈撰寫原道,不明究理,張飛戰岳飛。時至今日,仍有昏庸之徒,指馬為鹿,視道家為唯心論述。若非誤會,實在其人為學淺陋,不獨欠缺辨識能力,不觀其徽,也欠缺博學,孤陋寡聞,一味閉門造車。這等差錯,見識到其思惟能力之低下,如此才德,怎堪行走江湖。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既不自知,也不知人。若是還要拉人下水,以訛傳訛,與其同流,天差地遠,誤人子弟,貽笑大方。

 

西方人早於西元十五世紀,掙脫其千百年黑暗世代,擺脫羅馬帝國教宗主宰的思想桎梏,告別神權唯心主義的窖臼。走向客觀理性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地球不再是平的,宇宙不再是繞著人為中心轉動的,從x以人的思惟自造神話世界被解放出來,科學不再受禁忌限制,工業革命改變社會結構,生產力從新的生產關係中井噴。新世紀、新中國似乎仍然沉睡在千百年舊思惟中,不願擺脫傳統封建的唯心主義世界觀,徘徊在自我主觀意識中沉睡不醒,來自西方的唯物思潮,也難以落地生根,煥發客觀理性科學唯物的思惟新天地。

 

 

孫子以其撰寫道家巨著孫子兵法,成就孫子成為老子道德經後,繼承道家第一部傳世經典。文子作為老子道家第一代門徒,傳承老子思想,自有其貢獻,毋庸置疑。然其所傳,轉述老子所言多有,親力自為、發展拓展者,似有不足。孫子也是春秋晚期人物,與老子、孔子同一世代,卻較晚近,相隔不過半世紀餘。孫子在晉國羊舌府參讀老子道德經,撰寫道德經,所專注者,乃兵家博弈之術業。孫子繼承道家道天地王法的思想架構,更張為兵家道天地將法。甚至在戰地,有將在外,君王命不從的主張。天有不測風雲,山川地形,在人力尚遠落於形勢之後,作九形的度勢灼論篇,詳盡進退、攻守、寡眾、奇正之策,實屬曠世剖析。並在道德經指引下,悟透知易行易,難始於易作,大成於細作,建立循序漸進,不貪於求速、求成,步步為營,積小勝為大勝,甚而反轉用兵,以不為戰,屈人之兵,得完勝,是為玄德。在孫武思惟下的戰場,是多維度、全方位的立體與時間軸線的綜合變化過程,既使放在新世紀武器火力、兵種、訊息傳播,經濟政冶民生社會諸因素、承受益損考量參酌的複合體,孫武所提示的軍爭,情報,用間,奇襲,火攻等戰術運用,給後世兵家在博弈情境,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集兵家大成兵聖者。

 

對於道家文化發展,孫子開啟了道術合一的完整思想體系。繼春秋末,戰國諸侯國併起,尚未定於一尊,未形成政治上的中央集權。戰國時代250年,大思潮湧現,千方百計的道家名士也追隨孫子的方術群起,雖為後世唯心論派的儒家譏為巧技淫術,但卻绝對保證是審時度勢的唯物主義者。其中佼佼者如縱橫家鬼谷子,法家揚雄,墨家,乃至中醫治病養生華佗之術,對於道家術士不淪為空談,經世濟民,除暴安良,深入民心。

 

老子孫子的道術合一的思想,是古今中外獨特的心智發展成就,前無古人,後未有來者,念天地悠悠,獨浩然而立於世間。西方哲學植基於千百年基督教義。西方文明早始本質上因人的思惟、形象造神為至尊,神話經典是超越人類理性思惟,不容挑戰質疑、驗證其真實存在,完全因人為唯心觀所設置擺設。西元十六世紀起,啓蒙運動開創了客觀唯物觀的思潮,成就科學工業的現代西方文明大跨越。詎西方社會迄末建構出合於客觀唯物主義的社會價值基准尺寸度量,來衡量現實實用主義的算計。而2500年前,道家有別於傳统怪力亂神,錯亂荒謬的唯心思惟,擺脫人自身主觀的立場,以超然客觀來觀察天地宇宙存在的現實,生滅的變化規律,因無以名之,簡而謂之道。過程是簡樸的,敘述是破天荒,驚俗駭世的玄妙無誤。證之現代科學邏輯思惟,確仍屬高端新穎。最值得推崇之處,道家自老子道德經立論,就是客觀唯物、道法自然,別無他念妄想,不以個人思惟左右結論。個人一無英明之才,祇有攀登天梯的高下堅持。道友們放下心中障念迎向前去,更加沒有攀比,祇有心中證道的道家信念。

 

 

作為依於科學觀點而成就之道德經,是一部有完整道與德的疊加,形成本立而道生,普遍適用的當然框架,適足以造福現實中芸芸蒼生。

 

八千里路雲和月    三十功名塵與土

 

現在花點功夫,來說道家思想在上古形成的過程。現在的人類是卅萬年前才出現在地球上的。比人類更早出現的化石有類人猿,直立智人,卅萬年前的現代人先祖露茜骨骼化石在非洲被發現出土。不清楚的年代,現代東亞人的華夏部落,最先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遊牧飄泊,不知華夏部落之前在何處遊盪。從這片高原上的部落,四面擴散,一支向南進入西藏,成為滅了西周的犬戎部落,另一支更向南進入雲南西部,成了保留純淨基因的獨龍族,用象形文字的東巴族。向西與向北的一支,與天山的講阿爾泰語的其他東亞部落混居雜處了。最主要的華夏部落,沿著黃河向東遷移。到夏禹治水的史跡,已等同西方諾亞方舟的近代冰河的末期。夏禹之前,黃帝倉頡已初步造象形字。自此,華夏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我們現在也不應該磨滅先人手寫史前完全可信的口述歷史。據口述,自遠古華夏先祖部落始,以四處遊牧、無定居地,是燧人氏為名的用火鬥獸的極度原始部落。繼而文明進化,以有固定領地,漁獵穴居為生,是結網張弓伏羲氏為名的中度原始部落。又進化成村落聚集,半漁獵半畜養搭草屋,是有巢氏築屋為名的近伐原始部落。接下來才演進成農耕社會,神農氏為名的先進安定發展型部落。已約是二、三萬年前的華夏民族了,氏族的社會型態,主要靠天吃飯,沿江河取水居住,頭目極度相信鬼神,依神靈庇佑生活生存。對待周邊遭征服的文明落後、生產低落的異族部落,強制加以奴隸。臻進入封建東周春秋時,奴隸依然盛行,惟老子、孔子、孫子,均全然不置一辭予鬼神。讓公知思想,另有追求,另有信仰。道家給予華夏民族,客觀理性辯證的,并有別於西方宗教神明觀念的基本哲學見解學説,是相較有極大的差異、對比、與先進性。不能不察。

 

 

 

 

古老的華夏民族必然起源於以天地為家的遊牧民族,其口述歷史的代表為燧人氏族。而華夏文明大興於定居農耕畜養的神農部,人類過去數萬年的社會發展歷史,祇有這一套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鍛造的過程。在歐亞大陸上,從十萬年前走出非洲,消滅了尼安德索等早期智人,遂有了印歐人。不知何時起,约三萬年前,從天山石頭中,突然冒出了東亞民族,至今也完全無口述歷史、化石物證佐證。其中,華夏民族有較為有登載的歷史,祇能上追溯約五千年。西方人至今仍混淆不清吃素的華夏民族與刀耕火種强悍的遊牧民族蒙古部落,兩者貌似卻存在有顯著部落差異。中國人甚至自己也汗顏不願面對燧人氏族部落,飲血筎毛的蠻夷形像。其實,在西方工業還未東來侵門踏户前,500年前以來,中國漢人已束手無策於冷兵器的北方強大的遊牧部落。經過2500年儒家弱質化的漢人,一味講求和平生財,息事寧人,忍辱苟且。早已退出強國名單,不堪一擊,一度沉淪為次殖民地。天地之道,弱肉強食,欺善怕惡。儒家那一套,温良恭儉讓,靣對世事險惡,自爆其短,自獻虎口,絕不是圖存之道。暴虎憑河,義和團那一套,也是以卵擊石,不智之舉。道德經81章句,全無儒家倡言之和平追求。如果把柔弱勝剛强,曲解成不強筋骨,不知雄雌,不知榮辱,不知彼此,其將自陷死地。况且老子在修治平之道,有言再先,強兵而不强天下,有利器而不示外人,為客不為主,不為天下先,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形之至柔,摧滅至剛之物。以大國處上小國,禍莫大於輕敵,知彼知己,入事於易、於細。或許老子未熟讀兵書,司職大司馬,綜理至用之務。兵者,國之存亡大事,民之死生之道,德之至要。看看孫子如何承續老子绝學,孔夫子的眾徒,誤了蒼生 2500年,可以稍息一邊去矣。道法自然,腹食為先,葷素不拘,唯物是從。

自古人們處於天地之間,天曹地府。春秋是個道教根深蒂固的鬼神世界。道德經篇4:道冲,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李聃師從本元法師,道德經篇2,期勉聖人行不言之教。李聃窮盡畢生觀天象堪地輿,得道。識得天地宇宙之本質本性,乃基本上有、無兩件簡單事物。這是極易知行的道理,前已约略觸及説明。李聃另一重大哲學上的創見,乃道一以貫之。道德經篇篇39: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人得一以靜。宇宙天地世界,道從無中生而得一,此道冲得充盈,得一乃生二,天下本無一事,緣何竟生至矛盾兩靣引起衝突。設想晴空萬里,無常,天無三日晴。若可得一以清,刮風下雨以後,雨過天清。一,本是常無常有的本元狀態,起始狀態,道家少言卻獨教人返本歸元,重回無中生有,有的起始赤子嬰兒初生之狀。也就是在現代熱力學,對事物所認識的安定平衡之狀 steady state, 它是身心一致的 uniform, 而且是首尾前後內外系統性一致的consistent。而不是混亂分裂存在在一個界定範圍內。這樣能依道所要求的精神旨意,形成的道德、法則,在非自然原始的宇宙天地,而是人為形成人間社會,是不會有的、不存在的。這是人性、物性的巨大差異使然。道法自然,那麼弄清人與物,搞明白人性、物性根本性質,乃為先决之必然功課。  

 

老子李聃是一位傳奇人物。其生卒年歲不可考,約春秋晚期出生,歷來眾口一辭,咸以為老子約相對年長孔子一個世代,幼喪父失牯,世居楚、陳接壤,父李乾曾於陳國軍旅任將,及其長受教於學問家商容、本元法師,後任職東周王室典藏官,隱身前西出涵谷關奔秦地,卒年不詳。孔子未周遊列國,論語尚未成書前,老子已撰寫缮就道德經,兩人兩書兩不相干。沒有必要牽扯一起,亂點鴛鴦譜。惟孔子年譜應相當精確,有孔府家譜可依循。李聃率先於道經上卷,言明:天地不能常久,而况乎人。故從事道者,道德之;同於德者,德德之。應知春秋諸國,是周王室公侯諸國,尚無異文化異姓異族涉外國際關係,其為德論述之大場景。明白人老子在德經下卷,開宗明義,指點了德德以下分層次的等級位階,道、德、仁、義、忠信,禮法。傳説中,李聃一生受禮法所累,困苦勞頓,雖勉為其難,置禮法忝列德德者之末尾。但孔子實為貴族出身,堅持崇尚禮法,應知其因其故。兩人本素不相識,岳飛張飛打不到一堆的,也別瞎攪和。在道家老子的道德經序列下,仁義忠信禮法是忝列於道德,德德的下位德性,今下、試以哲學觀點解說之。

 

 

介紹過老子李聃生活的那個春秋時代特徵,與他在那個時代流行典籍的普遍樣式,那麼道德經終究是在介紹什麼老子思想。文章出現存在,老子道德經在講述道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形而上思惟歸納得出來的學說。因為道在對一個無形相的概念用常人思惟來解說,老子李聃確實在拐彎抹角對道加以定性、定義、比較相對於其他時人所熟悉的形而上思惟概念,分辨區分開來形成道的認識。用千禧年新世紀的觀念,道所指的是宇宙存在變化的規律、定律,可以是抽象的定理、准則概念,也可以是宇宙世界一切存在萬物的發生的物性基礎、原始起點。2500年前,老子首先將無、有兩個獨立對立概念,發展出一個共同完整和諧的單一整體。形成道這樣一個形而上的客觀存在宇宙。老子在2500年前,不論在東方、西方,人在世間的存在消亡,仍處在蠻荒愚昧,不講科學思惟,唯心主觀地靠神明來解答求助於生存生活上危脅,對無助心理尋求安慰平靜。道家老子李聃確提出另外一種思想觀點,去靣對萬千年來人們心中的不安與疑惑。道德經就是如此這般,在老子李聃的思惟中源源發生出來。

 

李老道德經果然是一本天書。除了一堆自以為好學不倦的文化人,瞎人摸恐龍,來試著點評道家學說。還是一本公認的天下第一奇書,撰寫的時間上,拔得頭籌,可得第一名,其先於諸子百家,是第一本非官家不賣錢,不作授徒教材用的文學創作。如果作為教材,吾亦不知該置於理工科系,抑或人文學科。作為通識學程,也應屬高年級合適。李聃先生搞出一套全新概念,我們難以名之,曰道。這名堂既是實體,有以生之;又是無相無形,無中生有。李聃置兩種相異性質的本性本質,裝入於一件整體的內部成內涵;又把空間、時間拆分解體。重新給先驗已熟知的萬事萬物,隨人悟解得出一套全新獨一的認識,有些像是高等數學的不同空間轉換座標,得以駕輕就熟,使難題變得容易,好得以迎刃而解。又有些像矛盾論的减除法作用,實際上,已是在打無形拳、空手道了,不在一般凡俗的套路下了。所謂無形形之,無為為之。道家的起手式,講的是有、無。無為非不作為,作為是人世間有私念、有目的行為。

道德經篇2:得道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教。

道德經篇25: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

順其自然,不自是,不自見,不自恃,不居功,不主宰。將在空間上對立的概念,長短、遠近、高下、粗細、緩急等理念拿捏不難;還在抽象狀態指認的辯識異同上,是非、善惡、美醜、損益等比例輕重,也難不倒人。

但若是碰上有、無等非連續性的群集,如生死、勝敗、榮辱,善惡,婚獨等一翻兩瞪眼的零和事物項上,處理上的方法方式,又是一片天地天空了。

 

 

老實説,讀2500年前的書,並不容易。其一,有古字,現在已不用,退流行了,查古字字典。其二,原來的用字,原義已離今天所用。如果列出成語數則,可自撿用合宜者。其三,古書有些句子語法怪僻,可以再行組句。其四,有錯別字,千百年傳抄刪增,小心對照前後文,正解之。簡體字,就不要來造亂添亂了。

 

當人類30萬年前開始登上這個地球世界萬獸之王的寶座,憑籍著的是兩張王牌,語言能力與工具制作。要打好這兩張牌,人類身體結構逐漸進化成為了現代人的大腦容量、與高明的心智功能。思惟能力因而開始决定人類世界各自的興衰歷史過程出路,近數千年以來,一個部落氏族、國家民族若不能擁有先進的知識,優越的民族思想體系,其命運會是悲慘的。一個人的思惟能力,是通過語言為媒介,在頭顱下完全地進行完成,個人語音或文字符號為印記,經由說聽,寫讀,以及自主認知推演,形成精巧的指令,再轉化成行為,聽說,讀寫,自主辯認,往復進行循環,成為優質行為准則,以突破困境,超越原先境界,推動更高的智慧,向前去。

 

 

西方人在19世紀以前,受到基督教影響,認為人的思惟,天生自然神授,上帝賦予人身聖靈,因死亡而去註銷。正如中國人,一路好走的祝福話。古老西方人的性靈是被指定為聖潔的,彷彿儒家所主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而道家最初的本意,人生而無自性,尚不及被周遭音聲,形相印記所牽動。當語言成為行為符號,指引或禁制行為時,個人最初始的記憶片段,才隨之興起。就如此一句一步,搭建出一幅完整的個人修為,修身不是養身、健身,修身是修練性靈,使好的優質的品德,永駐心頭,且不論聖靈的灌注。老子道德經所關注的性靈是無私,不利己出發,講求合群性,公義公利,集體性。所謂唇寒齒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先修大我,乃成就小我。

 

 

 

 

(1) 道家的現代困境與未來展望                                 

 

愛在人間是恆久被稱頌、歌贊的詩篇,在家庭,鄉鄰里,國人同胞之間,各個角落裡,揚溢一片温馨愛河,人間四處充滿温暖,不獨親其親,子其子,更要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鰥寡孤獨,皆有所依。老子也是如此說的。但是老子卻又同時提出另一套似乎與之相反的道德概念,大公無私,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為人君王,人主的頭目,須大公無私,秉公辦事,不親其親,不偏袒自己人。而且把無私德行駕凌於人倫之常德的仁愛之上。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這讓儒家半桶水的人倫常德,原形畢露,千百年來,朝庭一眾儒生搞半套式道德體系,結私營黨,親親抱團,公器私用,滿朝文武,沆瀣一氣,魚肉局外俗民百姓。現代官場似乎仍是抱殘守缺,不識問題癥結根本所在,上焉者尊循老子道家思想,而滿朝文武,循私舞弊經營人脈成性,成了虎頭蛇尾,在社會上道家儒家,卻形同一家人,同眠共枕。這是現代西方社會少見者,失却一套正當完整思想體系。中國社會不是中邪,而是社會傳統文化遺毒,似乎至今尚不能慎思明辯,道家與儒家,存在哲學思想上巨大的分際差異,存在不可協調的矛盾難處。

 

人倫之謂德,講的是處理人際關係,儒家把人世間諸端德行混為一潭渾水,孔夫子特別立足在意人際親疏遠近,天生既定的關係,或者稱之為封建關係,父子君臣,要依此出發,來維持建立安定祥和的社會秩序。東方儒家文明的中、日社會,本身內部均具有此特徵,近代漸分化而差異出現。

 

道家老子視人倫之德,依其適用之社會層次,分層別類之,依地緣文化,加以區分、區別,猶如身體皮膚組識之構造分佈,所在部位不同,要求功能不同,所覆蓋皮膚結構大相冏異,被賦予各自適切的德行,來充當適切角色。天道無私的理念,本非人倫之德,是從道法自然心智過程中,洗煉出來,被老子滲透摻入人倫之德,似也有被所有人類所共同推崇,如捨己為人,先公後私,甚至所謂東方日本語詞,共產主義這樣的現代理念。這雖然也是 communism 被東方世界引用移植切入,雖古早有之,而今已深度發展,被在地化。十九世紀初西方人黑格爾,是基督教文化的鼓吹者,西方與東方文化,或有水火同源的人性共性,仍然存在人情味與公德心,社會行為上的根本差異。是個有著百年纠結的比較哲學話題。

 

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特色社會還是一個以儒釋道三位一體而存在,道家與儒家發生時間同源,均源自春秋時代同樣的社會思潮,儒家倡議主觀唯心主義的人倫之德,或比較理想性,在封建體制下,有現實的可操作性;而道家所倡議道法自然,不主觀畫餅,給標準答案,較自由開放,理性客觀,講求科學方法,通常簡單心智者,或低智者,較難以掌握,視為虛實、正奇、有無,顛三倒四,玄奧捉弄人的思惟。天威難測,天有不測風雲,人世間又有旦夕禍福,因而自棄自暴,何必較真。另一方面,道家總是遭誤指為道教,韓愈寫原道,載入古文觀止,成為千古笑柄,道家後學者,宜先去翻讀韓愈原道,以區別道教非道家。道教的歷史流傳長過5000年,不是2500年的道家能與之攀比,稱兄道弟的。慎渠自幼在左營舊城老街,沉迷乩童跳神,占卜城隍文化,既使左營街邊小童應皆可知其兩者間之差異。固老子忝尊為道教聖賢太上老君,也不能以其個人忝列為道教賢能,混水摸魚。宜請天下儒生勿再如韓愈前輩,不食人間,讀書不求甚解,笑話人間,指鹿為馬了

道家卻有一事與道教殊途同歸,養生也者。生生不息之於道家,根深蒂固,或取之於道教,有謂老子李聃少時,在楚受教於商容,本元法師者。老子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之,德畜之;水善利萬物(生),而不事;天地生而不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利用厚生) ;益生曰祥;不樂殺人(好生之德) ;萬物生而不辭(生生不息) ;生生之厚,其無死地;不有是以不去(永生) ;萭物得道以生(道生之) ;道生萬物。道家追求常道,生有,生萬物,生生不息,利用厚生,好生之德,得永生。怎是一個生字了得。就是與佛禪,了生去死,寂滅;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追求冏然大不同。

 

道德經第41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社會本是三六九等,上智下愚,猶若身體分工,口腔嘗味,肝膽脾胃,職司消化,肛腸清便,各有職司,組成消化系統。老子自稱道家思想,可入於易,用於簡。實則信言不美,善言不辯,知者不博。近乎前後不一,心術不一,實則福禍相倚,有無相成,得失一念之差。誠有李聃所言:無私以成其私;不有以成其不去;不自大以成其大;反轉逆向思惟的玄妙深奧超脫凡俗。上智好之,下士不識無知乃笑之也。

 

年少時,我的心目中, ,中國最高學府, 是成都女師, ,家母的母校。母親出口成章,開篇一定是孔夫子言。食不言,寢不語。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家父僅是匡帝戈陸戰學校專修短期班畢業,在她靣前,對我們小兒,說不上話。家母家傳的儒家彷彿變成是我的教養,我自己從小調皮搗蛋,會趁黑夜去城隍廟,摸謝將軍、范將軍的桌案,練膽大,人小鬼大。那時,我比較敬畏天地鬼神,對於孔夫子,稍長以後也生了叛逆心,視之不科學,不客觀,似一派胡言,但受限於母教,自小耳濡目染,也不能過於造次夫子的,美德善行亦誠可貴也。

 

老子出關2000年以後,西方出了個道法自然的大哲學家,牛頓。西元1660年秋天,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用他的數學微積分,推論出人間常道,展示蘋果落地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頓力學原理。現在人類更加厲害了,巧奪天工,人定勝天。天者,造物者,天理昭彰,天命難違逆,其違逆者必將遲早付出昂貴代價。道家主張科學方法,道法自然,順天應人,順應合乎自然之天地之道。

 

兩百年前,西方又出了個道法自然的大哲學家,達爾文。生物考古學家達爾文,1800年代,在綿長時間的歷史軸線上,觀察到生物構造變異與環境威脅的生物生存之存續法則。人類集體的文明續絕興衰,亦是造物者,或似無心的天意。個人、家庭,城市社會豈又有違逆,人倫之德,思想行為,還是尊道貴德的道家體系秩序所規範,非僅是巧利智慧,人工智慧可以完全替置取代。道法自然,天道不爽。

 

對於現代心性心智探究,必然會有道法自然的心智思惟大哲學家豁然出世。以儀器工具主導的探究,引導布置現今的系統上的本末错亂。道法自然。

 

 

 

 

 

 

 

續言;

 

老同學秋木兄倡言以量子力學來梳理政治思想架構,我雖略識道法自然,不知其所言究竟。天道,天地生萬物而不有、不居,豈有上天長臂管轄人世間之道理。牛頓是偉大的數學家、科學家,因為在蘋果樹下悟道,道法自然,也成就其哲學家的功名。達爾文是生物學家,生命科學的探究者,因為他年方23歲,參加一次環南半球的航海探險,觀察收集到罕見的大量生物資料,23年後,發表物種起源論述,影響後世深遠。夫天地生萬物,以道生萬物,放任物競天擇,演化有道也,依理,人世間也自須尊道貴德,有其體系,以自生自滅。近代科學發達,物種的演變觀察,可通過電子顯微镜,細胞核內DNA核糖核酸,追蹤,有更加快速的進展。基本上,生命乃是有機性,生物性的,生存有其條件要求,不是純物質性考量,設若單純以數學方程式展開來解說。哲學上推論不是那麼直接了當。道法自然有一個玄奥的心智轉換過程,達爾文用23年,展示他做到了。偉大非凡哉。至於生命物種的世界,尤其是具備強大心智思惟的智人,是不能用簡單純物質性,思惟空間,轉換定理、定律,為有生命行為的物種借換引用,尚沒有道法數學原理的哲學。

 

 

 

 

 

 

 

 

 

 

 

 

 

 

 

 

 

(2)  革命就是要給世界老把戲搞出新玩意   世說新語           

      革命尚未成功     同道仍須努力

 

今年是魯迅逝世85周年,其實這些當年熱血澎湃的愛國青年,從事過了非常不負責任的社會文化恣意毁壞, throw the naive baby out of the dirty bathing water,差點把中國人的寶貝,合計拋出家門外,把我們優良的文化傳统,儒家的美德善行,不分青紅皀白,往死裡去整;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需要端正科學思想,需要宏揚正统道家,現在可能更需要重新樹立起來完備優良的傳統文化,迄今百年,見不到一位五四新青年,認真說點道家的故事,革命志士全是曾經浸透儒家思想的么娥子,就像魯迅走上了墨家的狹窄的不歸歧途,似乎一直沒給走上正確的康莊大道,反而距離科學哲學更加遥遠了。這樣的革命樣板,留給李敖去評論吧。中國科學的道路難道要愈走愈遠了嗎?不僅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孔子的仁德,亦是唯道家老子道德經是從,尚且百業技巧之術,正道亦為首要之務。

 

前言

 

這是一篇強烈深刻意識型態的文章,許多不願面對自我意識型態的讀者,請到此止步,不宜繼續閱讀,以免殘害您脆弱易破碎的心靈。如果您是有堅定信仰,宗教信仰者,或是堅強政治信仰的信徒,請戴好您的濾過鏡,使可以繼續閱讀;否則後果嚴重,文章內容意識型態强烈深刻,不看則已,一看會誤了卿卿一生信念,不是慎渠能擔待。老子已於2500餘年前辭世,本文完全是基於老子道家思想立場,絕對與現代意識型態無關,尤其是近現代政治意識型態,風牛馬不相關聯,鶏兔龍蛇不相關,也無需影射、折射反射繞射。因為近現代政治意識,尚未經達爾文文明進化、演化的科學省視時間考察,尚不是人間常道典範,不敢僭越老子道家教誨。雖然,道家解讀眾說紛云,道家人是不會理會別人的腦袋裝的啥經,道可道,本非常道。不要大驚小怪。

 

本文用字,意識 consciousness、self-identity,心靈 mind、soul,濾過鏡 mid brain filtering,折射 reflection,imprint,均屬公元2022年現代前沿腦醫學 neuroscience 用字,以此。

 

 

孫中山說,革命必先從事非常的破壞,而後進行非常之建設。

 

五四運動以後,新青年說要用科學、民主來改造舊中國,當年陳獨秀、魯迅要打倒封建的孔家殿堂,歷史卻展現,社會進過一百年後,中國共產黨卻又在全球大肆廣建孔子學堂。現今中國科技已有了很大的進展,而代表中國古老傳統科學精神的道家,依然沒有多少知識人青睞在意,也不曾去將之更新換代,與時俱進;台灣發展的民主體制尚不能登大雅之堂,政治體制也多不許國人公開議論,民主政治至今祇有官人掌握話語權術。五四運動尚未盡全功,同道仍須努力;中國新青年還須要高舉民主科學旗幟,大步向前進。

 

中國人歷來傳統思想體系,有前後上下的隸屬關系,要立要破,須順序漸進,否則一定亂套。老子李聃絕對是中國講求科學方法的第一人,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一個擲地有聲的重要篇章,其他重要範例,有如老子主張,大公無私,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以退為進,福禍相依,不勝枚舉。老子形而上學的心智啓發,爍古耀今,老子道德經是一部先秦前置先創集大成,中國哲學思想經典,迄今,最可貴者,它是一部講述人德的完整寶貴經典。道德經講個人修身養成,講社會賢德美德,講道家玄德治術兵家,完整完備,至今無出其右者。對照近現代西方發達的科技文明,與宗教哲學結合一體的文化思想集體行為,道家哲學體是處於完勝的綱領性經典。

 

民主不是壞東西,從古老宗教文明意識型態發生發展出來的意念追求,不是常道,也不知道世間自古已既有?來自何方經典?要該人為調理醃制成啥典範模樣?就好像現今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巧奪天工手段,以之取代人類心智思惟,純屬無稽之談,不宜也不可遽下此簡易定論,否則,貽患為害無窮。

 

決策機制最低級最簡單者,當屬民主決策者,其學術上已無庸置疑。社會集體行為,最高要求是保障其生存安全發展,民主體制已經實踐考驗證明,祗得完敗一途。老子道家精闢人德論述,2500年前已經闡明清楚,革命先進不要投错胎,到西方.去取不咋牢靠的歪經。人德是地緣文化性質的,本就該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民主是個人為的新玩意,雖也不是個壞東西。革命就是要給世界老把戲搞出新玩意,何不將經典更新換代,再造輝煌。同志們仍須努力,在自己優良的基底上,搞出點屬於自身文化的新建設。  

 

老子以後過去2500年,中國人辜負老子道法自然的教誨,大致是繳了白卷。革命掀桌子容易,想要搞出個新玩意,應非老子莫屬,啟蒙的尊師,革命的導師,老子。

 

 

 

 

 

 

 

 

 

 

 

 

 

 

 

 

 

 

 

 

 

 

 

 

 

 

 

 

 

(3)  哲學的原理-----老子道家思想

 

前言

 

青年在創造時代,時代也在考驗青年。這是一個新時代,新世紀,而世界卻大半淪落在一群老朽的手掌中,上上下下,裡裡外外,都籠罩在舊思惟,舊習性中,因循苟且。比起上一個世紀,或之前的西方文藝復興運動,顛覆又開創的文明大躍進,工業科技革命,社會思想結構的大動盪,大變遷,當前的新世紀是沉悶的,激盪着,蓄勢蠕動着,等待機緣迸發。

 

舊的文明篇章,似乎大多翻閱過去了,與嶄新的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大相徑庭,格格不入。没有經過社會自身啟蒙運動,而一脚踏入新科技物質文明的現代中國青年,没有可以倚仗的過去傳統繼承,也尚未堆砌足夠歷史材料,憑籍過河。固然有膽識,不懂得敬天畏神,卻又好像無助地,一步一失足,過獨木橋。古人云:人心不古,尚且前無古人,後亦不見來人,天地悠悠乎,忽悠兮。

 

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數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都是依照原理、原則、定理、定律,所發展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物理學上,對於不同相態,氣態、固態、液態,有其相適對應的原理,如波依爾定律,虎克定律,氣體定律,以適用之。如物質水在不同相態下,所依循的變化規則,完全各自是一套准則。人間大法,人德常德美德玄德,就像這樣一回事,在家鄉里的人際關係中,德講求的是一套,孝悌忠信可也;在國際社會關係中,德講求的則是另外一套,利益利害原則,基本上没有禮法可言。孔子之德即不合宜者,以一貫之(54篇) 。物理學上,完全基於物性基礎上,宏觀(牛頓力學)與微觀(量子力學) 尚不能構成一套統一的物理學說。而天命之謂道,人倫之謂德,天地、人之間的關係,世間法與人間法,常道與常德,亦是尊道而後貴德的老子體系秩序,孔德之容,唯道是從(21篇) 。人可亡故,天道猶存。至於天道為何,老子所言,道法自然,而已。以此,十七世紀中葉,牛頓開創牛頓力學,十九世紀初,達爾文開創物種演化學說。這都是庶幾接近真理的天道學說,貴於德的教誨。老子2500年前,以形而上學推論人間常道,大公無私,上善若水,無為而治;人間常德,不居功,不爭先,不貴有,知足,知止,上知不知、皆非孔子所見所言。老子道家思想像八靣棱鏡,爍古耀今,是哲學的原理  Principle of Philosophy。現代青年熟讀老子,就通曉當代哲學矣。

 

 

 

 

 

後記;

 

 慎渠不是要爭執哲學起源的話語權。哲學一詞,源於希臘,被東洋日本先進引入東亞,迄未為一般大學生接納,甚而拒斥,不願親近,其實完全可以理解。西方人也多是五十步之徒,就像面對數學學科,大學生多拒斥厭惡有之。有些難度的哲學也是等而下之了,終身不肯領教。西方人尚有宗教哲學,知識論,辯證法;傳統東方人儒家學說,自始規避天人關係、死生的議題、前提,單獨孤立的談人倫之德的論述,不可能銜接宇宙天地的哲學探究、探討。乃自處於局外的困境,是被傳統儒家所圈養、豢養所致,西風從不曾東漸。比孔子年長的老子,親自著述道德經,是史上第一位哲學宗師,而且是純粹的哲學思想,自然主義,道法自然,追求理性、客觀、科學、唯物的宇宙觀、世界觀,稱謂之哲學原理,當之無愧,理直氣壯,當仁不讓也。

 

 

 

 

 

 

 

 

 

 

 

 

 

 

 

 

 

 

 

 

(4)  神話與哲學

 

一個有思想的民族,一定有屬於自己的神話。從原始部落開始,口述歷史是一部綺麗的神話,把每次經歷過的苦難挫折掙扎過後,形而上地造神出來,將之美化,神奇化,神仙化,把說不明白的解脫解放,寄託於部落的英靈崇高德行。

 

漢族也不能免俗, 有一本本的神話, 有文字以後, 也集結成册流傳, 有的成為經典故事. 漢族確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在 最原始的思想經典裡, 完全摒除神仙故事, 也不引述借助虛無, 論語, 老子, 均絕口不提神怪妖精. 甚為遺憾的是, 老子道家思想, 歷來被社會主流, 扭曲歪曲成宗教神話. 老子孔子死後八百餘年, 道家似乎被道教合流, 成為哲學與神話同流的古今中外的奇怪事. 大儒韓愈即指鹿為馬, 到了卄世紀, 還有搞哲學的冬烘先生, 還在語無倫次, 講鬼話.

 

古老的文明, 希臘、中國都擁有璀燦的神話世界與哲學觀,中國甚至還虚構捏造了西遊記這一文學創作神話,更加精采有趣。

 

千百年來,被没有哲學概念的儒家徒子徒孫,杜撰攏統出來的老莊,,牛鬼蛇神不雜處。老子乃是兵書,講有無,奇正,虛實,退進,智巧,道術,修身,治術,不是浪漫自由自在的文藝作品,而是正經的哲學著作,讀它就是讀地道的中國哲學思想。

 

 

 

 

 

 

 

 

 

 

 

 

 

 

 

 

  1.  哲學與宗教

     

    原始人類的生存是艱難無比的,洪水猛獸,天旱地凍,更有兇殘的鄰近部落,相互爭奪資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生無常,生老病死。外在和平是短暫片刻,不可控的,而內心平靜世界可以社會集體建構,通過語言交流,意識繼承,萬千年演化,形成天地人原始的認知知識系統,巫術、巫教、宗教,祭祀崇拜,經典智慧教化文明,流傳傳播,天下盛行。

     

    進入到近代,工具制造快速發展,石器、青銅、陶瓷合金陸續出現。人類文明,從敬天畏神,俯首伏驥,逆來順受,進而躍進,改造人世間,砌屋造具,巧奪天工,生出來人定勝天的志氣。

     

    古代社會,從原始部落,逐漸依據優劣分化發展,成為封建階級社會。掌握並具有智巧的上層階級,從巫師,頭目,首領,演變為宗教法統的神人,成為探究天人之際,為生民立命的道統主宰。儒家文明乃落入國之君主,賢人,君子當道,聖人操作的封建體系架構。儒家雖非宗教,但是它形同西方宗教近似的法統操作,政治社會的運作運轉。新儒家現在稱之為儒家哲學。

     

    相近於古典希臘文明,老子道家思想也不具有宗教教化,而直接面對天地人的探究,天命之謂道,人倫之謂德,與宗教上、政治上、社會上的封建秩序全無連龒、承襲,全無牽掛,是比較原始純正的哲學思想。

     

     

     

     

     

     

     

     

     

     

     

     

(6)  老子道家思想 中國哲學思想之先創前置與集大成者

對於莊子,我是借助馮友蘭大師之巨著,:中國哲學史,才得以窺豹。如同墨子,要我去從原文閱讀起,不僅事倍功半的,而且抓不到精髓重點,缺乏引導,自行造車,是行不上路的。就如同老子,我是通過林語堂大師著作:老子的智慧,得以啓蒙。范光棣教授的英文讀本,更增添見識。我的哲學課是在美國大學上的,英文有時更能幫助我理解掌握語文的精準,這也是歡喜林版之故。

中文先秦古籍更加有閱讀困難的歷史條件因素。尤其先秦古人撰寫書册尚無規範,尤其老子,論語,內容上前言後語,没有現代文章書册編輯發展的要求秩序。道德經的主題,道與德,沒有對道或德的定義,說明講述,理論開展,没有規劃布置,彷彿隨意任意,想到哪,寫到哪。主標題、次標題,關係連龒,邊際界缐分不清楚,縱使馮、林大師也不甚注重思想架構體系的整理建立。我是學系統控制的。思想體系架構清楚了,遂可掌握可控制,否則,盲人摸象,以偏蓋全,其實是一本胡塗帳。行千里始於足下,有條理,才能一步一步登堂入室,一口一口吃出美味。在體系的觀點下,各部門知識,必须要整合協調,方能彰顯作用,發揮功能。斷章取義,支離破碎的知識,是不堪用的。

孔子的學術思想,重於德 (ethics )的論述,。因為規避生命意義的追求,失去以道封頂的頭序,變成空想的理想境界,對於春秋末、兵慌馬亂狀况,無所助益,孔子周遊列國,是以無果而終。

莊子所提供之思想,固然補充了儒家於道論述的匱乏空洞,其作用僅限約在對老子道論述的闡釋,作特徵本質的說明,也尚未汲其精義,加以深化。反倒是孫子繼承了較為完整的老子道的論述,道天地將法。孫子鑑於時局,發揚道術思惟,使道家成為經世致用,現實應用的藍本張本,卓然自成。

西方哲學自公元16世紀起,逐漸興起道法自然的風潮,科學精神突飛猛進,科技力量顯現,日新月異。被冷落的仁德,随著宗教勸說力度之式微而瓦解,有從邊緣化到掏空的社會危機,。加之大行現實主義的失衡,極致利害追求,上下交征利,伊於胡底,成為懸念。

具有完整道德追求的老子道家思想,不僅是先於孔子、莊子、孫子的先創前置的思惟。反觀時序上之,道家也是諸子精萃思想的先創前置,集大成者,及先知先覺先行者。理性,客觀,科學唯物,早先於西方2000年前首創老子道家思想,是自始至就融道與德於一爐的完備正覺真經,了無疑議

 

 

 

 

 

 

 

 

 

 

 

 

 

 

 

 

 

 

 

 

 

 

 

 

 

 

 

 

 

二、         道          心物合一的辯證思維                 

知行合一的實踐致用

 

                 德           內外兼修    內外分際 

 

大多數人都知道五個世紀以前,西方文明的啓蒙運動 Enlightment move,使得西方文明,掙脫千百年歐洲中古世紀黑暗愚昧的文明。五百年以後,中國逐漸衰亡的古文明,也被外力所迫進行了兩次徹底失敗的文明復興運動,光緒體制内的洋化運動,與民初體制外的五四運動。因為不是民族內部自發上下的文明自新,算不上啓蒙運動,兩場文化自新運動都欠缺根本科學、理性思惟的色彩,熱閙有些,胡閙更多,甚至連西方文藝復興的精神皮毛也學不上、學不來,失掉從自己民族原始的科學理性的文化思想的發動力,更甚至醜化,妖魔化有之,乃成為不可救藥徒勞。七十年前,中共建政,引進馬克思西方先進新思想,效果上,中國受益鉅大,是一場現實實踐的啓蒙運動,郤沒有以因此為名,對於21世紀現代中國人心靈思惟未從根本上加以撼動,更談不上文化自新、復興、新建了。糟糠腐朽的儒家功名利祿思想仍廣泛占據大眾追求,原生態理性科學客觀唯物的形而上學道家思想,少人問津,在馬克思主政的中國70年後,算是不可思議。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theoretical scientists of all time. A theoretical scientist works mostly with ideas. He uses the results of other scientists’ observations to develop his theories. Einstein’s theories and predictions changed the course of modern science. Once he was asked to explain the way in which a scientist works.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method,” he said, “don’t listen to what a scientist may tell you. Watch what he does.”

Science is a way conducting a study, a way that involve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as well as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nd sometimes performing experiments. Facts from observations, principles, laws, and theories, by themselves, are not science, but science deal mainly with facts. The mathematician, Jules Henri Poincare (1854-1012), said: “Science is built with facts just as a house is built with bricks, but a collection of facts cannot be called a science any more than a pile of bricks can be called a house.”

Most scientists start an investigation by finding out what other scientists had in precedent learned about the problem. After the known facts have been gathered, the scientist come to the part of the investigation that requires considerable scrutiny, evaluation, and verification about his gathered facts, in order to proceed for reliable further study. Eventually he would put his imagination and arrive a formulation, as a hypothesis to be well-tested true in universe or under certain contingency. 

Einstein demonstrated us not only his remarkable speculative law in Relativity, but also a dedicate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 a creed of science.

 

科學方法是一套現代做事的方法,它首先建立在現有資料的收集,資料來源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種類,現場觀察、公認的定理、變動法則、定律、實驗數據等。這些資料要嚴謹檢驗真實正確,最終研究者要提出觀點見解,並因而形成新論述,並具有完成論證的成功檢驗作為。科學方法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或者從己公認的定理、定律發展起來的新理論論述。基本上,要有新的數據來檢驗新的論述。若在實務上尚不能進行驗證,就姑旦稱之為科學理性形而上學之洞見論述 speculative law or metaphysical perspective.

 

 

理性主義說它主義,太沉重了,正確的說法,就是理性思惟,它是人文學科裏對於科學精神的替換詞。科學反義詞,絕不是反科學、非科學這麼簡單,讓人讀不明白,它反面指的是封建迷信,主觀唯心,非理性。非理性也不是容易懂的一個唬弄詞,正確表達,也應該是情緒性 impulsive, emotional, radical, illogical。理性所表達的思惟方式,應該是經過大腦的綜合作用,把錯綜複雜、亂七八糟的訊息 perception,information, knowledge, idea, 准則定律 principles, law 形成 formulate 新的智慧。理性思惟把原本的原生態知識 knowledge 與定理定律 constitutive law 建構新論述,有如道這樣高層次的大智慧。像在困頓中的兒女私情,糾纏糾結的中、美大國關係中,明白真相。科學理性必然是客觀唯物,否則科學理性就不存在了。

 

 

 

 

大炮級的政治思想家,中山先生啓示,人生而自由平等。我活了有70年,這句偉大的政治觀點,我幾乎無法用數學邏輯,證明它普遍正確,或是在自然界、人世間屬於真實存在,更無從不證自明。生物界是一個食物鏈,人世間自古階級森嚴,率獸食人,現代經濟社會權力等級分明,不平等,三六九等。因之,這觀點自不可以屬於真理,郤完全可以作為人生追求,個人信仰,祇能是理想、唯心主義、非理性、非科學,所以不能自然實現。

道家師法自然的樸素思想,是可以用數學邏輯,簡單證明其正確性,因此必將自然實現。證明如下:

(A)自然規律淮則是自然界的真實現象變化之推動力。

(B)人世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C)人世間自然變化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准則。

當觀點 idea、 perspective、 viewpoint 經過數理驗證,其為正確、真實存在 valid、 true、 existence,不是幻覺 delusion、 illusion,能不信乎?

 

以上(A), (B), (C),當A、B均為真時,C必為真。前提是,必須認真去檢驗A、B是否為真。人世間也可以不必然是自然界一部分。當人們因為自主意識,違背自然准則,離開了理性客觀,而唯心主觀執意追求某個特定目的,執意孤行,不再順應天道,這樣的目的追求,卻是永遠不會得逞的。老子用道德經現範了道德,常德,美德,完善了人世間德的體系,使理想性之外,也具備了現實性。 existence,不是幻覺 delusion、 illusion,能不信乎?若人執意為中山先生信徒,祇能證明人心肉作,唯心而存,因觀點而存在。

 

在西洋哲學方面,我個人時常混淆,唯心主義 idealistic 與現實主義 realistic 及唯物主義 materialism 上的口誤,不完全是無心,更多的是,現代中國人由於政治觀點上歧異,總是自然而然,把唯心與唯物對立起來,郤又將 idealistic 與 realistic 對立起來。真是張飛打岳飛,草螟鬥鶏公。實際上,就是儒家的唯心主義對仗道家的唯物主義。近代西方演義上演的,黑格爾 Hegel 對上馬克思 Marx 。局外人康德 Kant好像裡外都不掛。道德經儒、道歧異是發生在2500年的東方春秋時代。我並不完全將老子、孔子對立起來,像廣義相對論、特殊相對論並存並立,在原理原則,定理定論上,是可以推衍證明 valid 一貫正確,可以拭目以待。相對而言,主觀 subjective 與客觀 objective 是數學定理內,對問題對象考察 existence 存在的兩大要求之一。處理問題,要在現實情境上,不要花力氣去解决虛擬假設的情境 delusion、 fantasy內的迷思.

 

“人生而自由平等,人性本善,上天有好生之德,” 人在這個人世間,人的心靈是開放的 open-ended,從出生的那一刻起,自主地吸收周遭的訊息,不自主地被教育 conditioned 養成合於社會x現範的思想,成為社會上棟樑、合格的行為人。個人也尋求到舒適快樂的人生。現代社會早已是x訉息過度充斥的情况,商業消費、社會思潮、政治紛擾,争奇鬥艷,五花八門。面對新知識排山倒海湧來,新思惟不斷推陳出新,不能容易辯識真偽,人性迷失,產生焦慮或失落,一定要從新返本歸元,重新開拓智慧的人生,讓有用的知識變成力量,產生智慧,明白生命發展過程中自然的道理,追求健全豐潤人生的境界。

 

現代西方人探究科學以變化為核心,其變化要旨是非常態異化為觀察對象,而人之行為變化,並不完全以可觀察之行為來設限,起心動念大多無徵兆,事起無端,電馳雷動,若經以時日醞釀,如盗心淫念木已成舟,行為變化蓄勢待發,刻不容緩,所謂心魔邪念,其來有時。一個賊心不死之徒,遲早成為社會禍害。人的行為,起源於感知、意識,感知是生物本能,而意識形成於學習。深層次的意識甚至可以超越生物感知的衝動,或者壓抑本能行為,成為無害或有益的個人、社會行為。這是西方行為學大師華特生所不在意的。中國道家與儒家约自始側重個人修身,追求身心一致的寜靜,來克制生物來自性腺異常充沛,焦慮泛濫情緒所引起的本能衝動,這也許可以作為中國人喜好和平的解説。但是修身不是放棄安全禦外的籍口,孫子在對待戰爭武德另有著逑,非儒生一般可以領略,書生害國。

華特生行為學説,分兩個層次。人的身體構造,因感知與意識分工元分布以延腦 braistem 分界,以下屬於脊髓知覺本能反應,身體自主行為,天生自備。下垂體 hypothalamus 以上是意識功能大腦區,對於符號形像,語音,氣味等作出判斷,辨識,運算,依意識能力區別,形成高下綜合反應,表達意識行為。意識行為是經過定向學習,反復練習,養成型式制式反應。道家卻並非完全依循西方行為學說的。道德經篇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彷彿禪宗,自行開啓大智慧,渾圓悟性。道家所依者,形而上理論,是唯物科學的,與儒家唯心主義形而上論逑,主觀自見自是,有所區分。

以延腦 braistem 分界,以下屬於脊髓知覺本能反應,身體自主行為,天生自備。下垂體 hypothalamus 以上是意識功能大腦區,對於符號形像,語音,氣味等作出判斷,辨識,運算,依意識能力區別,形成高下綜合反應,表達意識行為。意識行為是經過定向學習,反華特生行為學説,分兩個層次。人的身體構造,因感知與意識分工,在神經元分布復練習,養成型式制式反應。道家卻並非完全依循西方行為學說的。道德經篇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彷彿禪宗,自行開啓大智慧,渾圓悟性。道家所依者,形而上理論,是唯物科學的,與儒家唯心主義形而上論逑,主觀自見自是,有所區分。

 

道家老子對於心智發展,提出不行而知,是非常大膽而且危險的嘗試,2500年前大概李聃是天下第一人,提出形而上學心智自行拓殖之道,其與現代專注於死板的科學論證,大相徑庭,似乎又有重回頭,陷入自是,自見,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制約。我這過去三、兩天晚上,去 fb 看台大物理系講座,高涌泉教授講非彎曲時空, Einstein 重力場特殊相對論。愛因斯坦用了八年時間,努力完成將廣義相對論,用更新更有張力的數學方程式,重新打造了又一個新穎的相對論體系。我初中、高中班上第一名同學,王文成、劉逸生都高分上了清華物理系,而我,高教授鬼劃符的數學式子,對我而言,全是象形符號甲骨文。 Einstein 用了八年,也是走了一段漫長八年的反復嘗試過程,將他最初的直覺、洞見展開,幸運者,愛氏天縱英才,他並得到大學同窗大數學家里斯不吝跨刀獻策,終於開拓卄世紀物理學領域新的篇章,高教授不經意的提供了形而上玄妙的多次註釋。其一,在一代宗師不自覺面向絕境、困境時,他大無畏,勇於大膽嘗試突破,在沒有數學工具,方法模型輔助時,創造條件,堅持八年不懈攻關。其二,大膽的理論論逑假設,事後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實證肯定,這就是理性科學形而上學最完美的呈現,不假他人,Einstein 做到了,老子的不行而知,道術合一。   

 

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性的古老經典鉅作,不是西方較為狹隘範疇的個人哲學箸作。一定要將老子的思想,放在個別哲學的部門類,不一定恰當。不能推卸的,道德經有在論述人的思惟,作為人的行為上的准則,簡言之,即是現代人俗稱的道德觀,對於個體靈性上的認識。其逆轉的實用上的功能,恰好可作為一面鏡子,一整套的標竿,作為觀察、檢視周遭個人、人群的一套清晰的途徑、尺度。李聃有言;知人者智。老子要求道家門徒,用經典來看穿眾生百態的心思,得到正解大智慧,快意人生。這箇中奥妙,全在道德經54講。我試著加以解碼。

西方行為心理學,在無法在活體內觀察到心理動機、思惟活動過程,因困於不得其門而入的死胡同裡,進而放棄對其行為表現的心靈層靣探討。李聃越過行為上善惡、是非的價值判斷,而界定心靈上的真、偽,及衍生於家鄉,鄰里的社會行為表現,來總結意念真實存在,或祇是虛幻泡影的假相。假作的真實不起來。當修身的功夫不到位、甚或缺位。明智的成道之士,經過反復檢驗,會將觀察對象得出正確的人格判斷,以因應之。這是西方哲學對心靈觀察,所没有也不知的辦法。道家經典對生活、交往、交流行為觀察有其他思惟所不能及的突破。一般性的思惟能力,有記憶力,理解力,抽象力,想像力,組織力,都没有到達這等高度。對於研究腦量過小的動物,或殘損的腦結構,無助於對高等有特殊價值的思惟能力,深入觀察。2500年前,老子就已經解說得蠻清楚了,祇是2500年以來,沒有人去破解它的奥妙。而後就姑妄稱之系統性推理力。

 

 

 

介紹過老子李聃生活的那個春秋時代特徵,與他在那個時代流行典籍的普遍樣式,那麼道德經終究是在介紹老子思想。文章出現存在,老子道德經在講道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形而上思惟歸納得出來的學說。因為道在對一涸無形相的概念用常人思惟來解說,老子李聃確實在拐彎抹角對道加以定性、定義、比較相對於其他時人所熟悉的形而上思惟概念,分辨區分開來形成道的認識。用千禧年新世紀的觀念,道所指的是宇宙存在變化的規律、定律,可以是抽象的定理、准則概念,也可以是宇宙世界一切存在萬物的發生的物性基礎、原始起點。2500年前,老子首先將無、有兩個獨立對立概念,發展出一個共同完整和諧的單一整體。形成道這樣一個形而上的客觀存在宇宙。老子在2500年前,不論在東方、西方,人在世間的存在消亡,仍處在蠻荒愚昧,不講科學思惟,唯心主觀地靠神明來解答求助於生存生活上危脅,對無助心理尋求安慰平靜。道家老子李聃確提出另外一種思想觀點,去靣對萬千年來人們心中的不安與疑惑。道德經就是如此這般,在老子李聃的思惟中源源發生出來。

 

 

 

進入道德經本文,一定得從講道看起。現代人學習閱讀寫作,知道文以載道的要求,也習得各類型態文章典範。古籍道德經是雜亂散落的,已不能苛責。對於老子講道的部分,首先要統合起來。在道經上篇有道德經如第一章,1,2,4,5,6,7,11,14,16,21,25,32等章句,對於道,介紹,定義,說明說法許多,並且正反舉例解説。

道德經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介紹。道是世間大法,人非造物者不能得其真傳。最多能得到近似的定義,極為相似的認識理解而已。

道德經1,2,天地始於無,萬物生於有。有無相生。宇宙的本質物性,無、有,,虛幻、存在。兩種對立的本質,相生於形相一體,相化於虚幻一場。

道德經4,道冲,用之久不盈。深乎,萬物宗。湛常存。象帝之先。道之說明。道無形相,可天長地久用之,不盈滿,萬物賴之以生萬事萬汤,用之不竭,其存在久遠矣,先於人口中的神明。

道德經5,6,7,舉例之,將道比作橐籥,玄牝,水。

道德經 11,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無相生相成。

道德經 14,道之解說。夷希微,混而為一。繩繩不可名。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德經16,道之說明。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返本歸元,知常道。

道德經21,道之說明。唯道是從。

道德經25,道之定義。字之曰道。

道德經32,譬喻之,道常無名。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

將各章句,分類集合起來,應該能知其所云。短短十二篇章句,约略得出道家對宇宙天地綿綿不息的自然力,從觀察信服崇拜,到得出啟示、規律准則定理,信其真,踏其實而行。以如前所者,宇宙有無實虚的本質,天地變化循環的往復的真相。

 

 這12篇老子道的高談闊論,是極為深刻的宇宙天地世界觀,對多數人讀來枯燥沉悶,虚玄抽象,甚至斥為唯心主觀。但是,在探究道的精湛核心,科學的見解,達到空前绝後的頂點。物理學古典熱力學,在研究火箭燃燈室油、氣混合體,要充分界定它的狀態,列出混合體温度、壓力、熱能量、體積、化合程度比例等狀態參數,以足夠定性的描,來進行瞬間變化的研究。老子李聃在對於天地宇宙世界的變化,自古始到今朝,他賦予的狀態參數指標,是無、有,虛幻與實相,相成共生的單一主體。非常精闢的判斷。是對於物性的終極描,無有他途。物之生成、幻化、變化,具有往復循環周期特徵,也一語道破天機。是非常精確精闢的學說,太超前,太先進。2500年沒有科學素養的人,不會讀懂。

                       

孔子未周遊列國,論語尚未成書前,老子已撰寫缮就道德經,兩人兩書兩不相干。沒有必要牽扯一起,亂點鴛鴦譜。惟孔子年譜應相當精確,有孔府家譜可依循。李聃率先於道經上卷,言明:天地不能常久,而况乎人。故從事道者,道德之;同於德者,德德之。應知春秋諸國,是周王室公侯諸國,尚無異文化異姓異族涉外國際關係,其為德論述之大場景。明白人老子在德經下卷,開宗明義,指點了德德以下分層次的等級位階,道、德、仁、義、忠信、禮、法。傳説中,李聃一生受禮法所累,困苦勞頓,雖勉為其難,置禮法忝列德德者之末尾。但孔子實為貴族出身,堅持崇尚禮法,應知其因其故。兩人本素不相識,岳飛張飛打不到一堆的,也別瞎攪和。在道家老子的道德經序列下,仁義忠信禮法是忝列於道德,德德的下位德性,今下、試以哲學觀點解說之。

 

 

德講的是人間事,人間事也有規律、准則,姑且言之人間道,因其本性異於世間道、道的原始自然本體。人者心之器,受想行識,至於閉門造車,閉室起意,胡作非為,逆天遺道。道德經 23:從事而道者,道德之;同於德者,常德之。道德者,人間道。常德者,世俗美德、善行,非同於道之本體等級、位階,然幾於道的人世間常德,幾於常道、常名之謂也。具體言之,乃道經上篇得道、有道者所要求篤行者,無私、無我、不自有、不自恃、不自見、虛懷、處下、靜篤、無差異、無差別。道德經德經下篇 38首章:道失而後德,德失而後仁,仁失而後義,義失後忠信、禮法。取法乎上。道德仁義忠信禮法,這是道家對於德行所要求的秩序。儒家雖忝立論老子道德經之後,其在哲理上的序列,老子李聃早已有先見之明,有言在先。2500年來,時至今時,所謂思想家、哲人,仍執迷不悟,拒不上進,滯下沉淪。到底世間道、人間道,孰先孰後,孰重孰輕,孰高孰下,孰大孰小,能有堅持理性,科學,客觀思惟的知識人,不知彼知己,識明問題真締。自公元1800年以來,華夏民族,經歷了西方工業文明的毀滅性衝擊,摧枯拉朽,潰不成軍,眾徒難道仍不能醒悟現實情境,自甘於守舊保守於非科學,非理性,主觀思惟的陳腐艱難困境,猶因循苟且,何於胡底,是何道理。美德、善行是侷限於自我內部社會的德行,對於非我族類,非如人間道、常德般,可以一體適用爾。如善行、以德報怨,和平共存,等而下之,温良恭儉讓,何以處外,若得一體適用,無異自尋絕路,自掘墳地。道德經多處章句,老子已有言及兵家生死存亡之自然實力之道,繼之有孫子兵法,仍大體屬華夏道統我群之間相鄰之道,面對其非我族類,應有之道家他章德行,因應生死存亡之大事,亟待探究,以避禍猶恐不急也。

 

 

卄世紀,德國法哲學大師考夫曼著書,主張法哲學師法自然。2500年前,中國道家宗師老子著道德經,已然口口聲聲,道法自然。2500年在宇宙不過一瞬間,封建社會,科學發達的工業社會,兩者結論不謀而合,出奇一致,可謂其來有自也。因為此兩者思想觀點,均出自於唯物、理性、客觀的立場與觀點,不以人的意志,主觀唯心來體察人間社會演變的動力法則。更有謂,孔子儒家學說與德國康德學派形似一系。置於道家德經下卷,兩者祇是恰到剛好的位置。不論孔子或康德,其實不應該全然歸於形而上唯心主義的思想家。他們對於人性觀察,世間社會所心得,實是既科學又理性的必然結論。因是,兩位不約而同,提出對人世間大法的准則,確有最大的公约數,受到遠古,今世的全靣正面肯定,非巧合奇遇,應是人間至理至德所必至,萬不可輕侮偉人所深思,遺後人笑柄。

 

 

修身說到這個份上,在現代學科上,該置於那部知識門類,參考眾家,應涵蓋宗教哲學,哲學,腦醫學,心理學。強身健身,所關注對象,應是身體結構的筋骨肌肉。而修身的對象,是性靈、思想。現代生物科學,己將思想 cognition,意識意念 conciousness, 解構成一套機制,自感知 perception,形成各種記憶體,再轉錄、轉換,至往後他日淬取,行為分工 motor 之功用,其可經由學習、經歷達成。而性靈層面頂層指導 soul 號令,皆經由哲學思想,宗教哲學主管主理之。若是可以省略 agnostic 神學辯論。現代心理學對接哲學,乃完成受想perception,cognition, behavior, knowledge 全過程,而修身乃是打通任督兩脈,建構為意識conciousness 上,作為社會行為 self-esteem 自我尊嚴的神聖自主的使命 mission achivement.嬰兒生而不會明白死亡的。死亡是對生命結束狀態 state 的認知、符號,對於這一普世 ubiquitous 的觀察,是每個人所須靣對,不能逃避的。而每個人在生命、身心發育、發展過程,對於死亡語意上的認知,是通過經歷、學習來 uniquely 獨特地建構起來。佛教徒是經由了生脫死的教誨經典,所得到,所知道。這是東亞人所熟知的修身,來靣對自己、他人死亡。不修成正果,怎麼有好果子吃,活在未知的焦慮中。修身乃是在一片汪洋,找到一處安生的寧靜,戒除焦燥。

 

 

人者,心之器。心者,意識、意念,信念。 consciousness, conscience,  ideology, belief。在春秋的年代,人是被認為用心在思考判斷,產生情緒、行為。而當今之世,人已是被認為用腦在進行思惟,形成人格,採取情緒動作。在古代與現代,人也是被一致認為受到靈魂指使,soul, 當魂不守舍,心神不寧,七魂出竅,就是邪魔附身,精绅異常的代義詞了。現代心理疾病  schizophrenia, delusional disorder,患者對於 reality fact現象,比諸常人,表示出巨大認知差異的陳逑。像 Trump對 January insurrection riot一月六日國會暴動,詎其指認為一場 hugging and kissing party的錯亂。為何個人在學習、記憶,認知 acknowledge, 判斷 reasoning,出現如此巨大差異,是否與受到 chronically compulsive liar與濫交的 personal behavior,損毁人的基本德行品質 categorical essential, 不無密切關連。古早以來,人失去生命表徵後,心臟仍跳動不停,近來又發現,人亡故後,腦細胞仍可持續運轉。難道心、神、靈各自固守一隅,在生命的始終一刻。

 

 

 

 

老子是第一個寫書,要求尋道人,要進德一定得從修身作起。到現在2021年,西方人依然不懂,也不想懂什麼叫修身。修身也是養生。我在社會哲學或倫理學Ethics也沒見到過修身,才疏學淺吧。受到老子、孔子教化,東亞人倒是都注重個人修身、養性。西方人受基督教條約束,那是一種自外而施加的干涉。而道家,修身是內化的修為,自主而歡喜為之,所以出自真心。

 

老子也是第一個著書,要求尋道人,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致虛極,守靜篤。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當心絕聖去智。心神一旦物化,欲求會吞食自性。新世紀以來 cognition mind study方興末艾,主張開發腦力,大力創新,吐舊納新,脫胎換骨。似乎古人,今人拉锯相持。是個新課題。容後分解。老子也大言要以天下觀天下,修天下常德。個人嘗不揣淺陋,縱然以老子天下之言,統而總之。如不敢為天下先,不以利器恫嚇,不以殺人為樂等國防論述來奠基天下常德。然其至於至德,絕非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價值觀,形同空言所指。必要再擷取精粹,證之國際現狀,再加論逑,方得正覺真解。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意義,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

 

               生物個體生命,源自於整體內眾細胞的生存發展。自然之力,赋予了生物活性的自然保障。探究此自然力,不離師法自然。

            

世道人心,人者,心之器也。心理意識,乃受想行識過程所發展締造。人體自呱呱墜地,身體眾器官,漸次長成能有知覺,感受到周遭環境態勢變化,再經中樞頭腦皮層處置、梳理、綜理、判斷,决斷形成個別意識,表現出萬般態度、千種行為,以應對周遭好惡、友敵的舉措,這樣一套心智能力淬煉,須經年累月堆積,才能堪用,尚且各自吹調高淺大不相同。老子有言:道生之,德畜之。天生我材,材堪器用,因有天時地利,人為教化冏異,待蓄積有成之日,全非天縱英明,一蹴可就也。

 

老子曰:名可名,非  常名。常,恆久不變。名,指稱功名之謂。立德者,得功名。德者,人間大法。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公無私,眾生平等。無私,不自有,不自用。再有言:道法自然,無為而冶。上德無德,乃不失德。無為者,順其自然不涉、不干涉,不生干預,挑起紛争,喪失和平。復有言: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言殺生。人間充滿仁愛,幸福圓滿。前述種種美言,皆屬人間至德,大德之道、德行。生於人世間,處於三界中;內心修為、社群公義、國際社會秩序,行之有別。至於至德之適用,乃因源生有別,不宜括而概之,須慎微應對。差別對待,福禍有別。

 

今吾人皆知,人之思維形成發展,受社會文化影響至為明顯,東方、西方文明各自源於其文明型態、規模、文字語言,宗教、生活,生產勞動方式、家庭、教育、民族組成等繁雜因素。即於其核心價值追求取向,可以南轅北轍,不能銜結,時有詛誣。吾人應有充足認知。傳統道家所倡言德者,除綜前所言三者,仍有寄托。其一,在個人修為方面,講求寧靜、樸實、真誠,忌奢華,忌存偽。其二,在社群內部,著重實際理性依禮法對應人際關係。其三,在國際關係秩序方面,伐交有縱橫家鬼谷子理論與實踐,攻城有兵家孫子兵法之武德與道用術用。其外,依老子形而上見解,仍不能排除團結、集體意識之人畜共有之美德生存本能。

 

時至今序,漢人族群遠古拓展疆域,已在基因分佈地域清晰陳現,具有純粹漢民族基因散落在雲南西南隅,獨龍族人身上。其口述先祖歷史,迄未見完整出土。就遠古文字記載,漢民族之發源,軒轅氏以後,大抵源自遊牧領頭氏族燧人氏,鑽木取火,向猛獸口中争鬥討生活得生存;旋繼漁獵氏族領頭人伏羲氏,牽頭自青海黃土高原,順流進入河套、岐渭山川,得跋涉結網技能,已足以温飽;到神農氏族,進入聚集分工農耕衣織階段,上人得閒,壘石造屋造村造字,文明得以大躍進,心智迅猛開化。

 

 

文字作為資訊傳遞,儲存,傳承媒介載具,在傳播、質量提升上,加速文明的開展。基於漢字、漢文化,原始信仰,及與其他華夏民族之接觸交融,形成地球世界範圍內獨特的心智能力。這一股心智能力,在中央集權的前夕,先秦春秋戰國五百年紛争戰亂,社會壓力下,出現井噴狂湧,x違到歷史階段千百年來的極致。時至今日,所幸漢字正統楷書官文書,迄今未多變異,猶如同西方文明希臘文字的造字規則,成為心智、文明的壓艙石。兩千年來,個人的心智、社會變遷、文明衝突、國際交往,已殊多不同,文字卻傳承了文化基因、基底,而且由於古來漢字造字的成型規則,足以適應時代變化,勢成為穩定漢民族文化的發展基石,心智發展的助推劑。今人閱讀古籍,可以參閱當時代其他古籍原文著作,輔助對文字的理解能力,這是千古年來,先祖先賢遺留的巨大功德,毋需庸人自擾,陷後學於不義。今人實不可妄為,請多深思。這也算今之為學者積功德。古人言:多行不義,必自斃,應慎言慎為。

 

 

 

 

 

 

 

 

 

 

 

(7)  無中生有

 

在未識道家之前,無中生有,是一句負面詞彙,是空手套白狼的代義詞,買空賣空的倒爺,憑空編造的江湖騙子,基本上,就是不道德的勾當。僅與之一纸之隔,無中生有,卻是道家思想的精義。

 

至於老子道家思想,開宗明義,天地始於無,有以生萬物,道變無為有(篇1) ;當其無,有車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篇11)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篇4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篇42) 。日升日落,月圓月缺,周而復始,動態變化有周期規律。丕極泰來,屢行不爽;百廢過去,新業待舉;物用魯純,除舊佈新。日新又新,日新月異,代代相傳,新生的人事物,如道冲,用之而不盈,如淵深,動而俞出。道家是講求生生不息的教誨,無中生有,生之以道。乃至,生財亦有道,以廣積德。

 

不以道得之,其不久,故不居,不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自怡然不居,不有,則民自正,自舉。無為而治。

 

 

 

 

 

 

 

 

 

 

 

 

 

 

 

 

 

 

(8)  知足不辱,知足常足。

 

罪莫深於無道,怨莫深於無德,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之足,常足。

 

這些看似迂腐不着邊際的過時警言,出於老子章句46篇。77年我在威大唸制造,83年我在南科大教金屬切削,算是個理工男。對於非生産性的經濟,貨幣金融是無緣理解者,至於宏觀實體經濟仍屬有感。

 

改革開放40年了,中國沿海地區富裕起來了,追趕超過了港澳台,甚至新加坡,這些早期華人經濟發達的地區。大陸經濟發展過去一直以兩位數年成長,固然起點基數低,但是工業自清末以來啓動早先,人口消費市場潛力龐大,基礎教育普及,工業科技隊伍素質好,全國上下齊心現代化,社會主義化的體制,終於站起來,強大起來,比起那彈丸小地,去殖民化,開始工業化相對晚近,又上下爭權奪利相互杯葛制肘,經濟發展牛步化30年,真是上外太空與賽拖拉古的較量,完全不對稱競爭。由於上下開始無道無德,終於哀鴻遍野。新加坡、澳門尚能倖免除外。

 

改革開放40年了,14餘億的人民,儼然已成為強大的經濟消費群體,已成為世界最大個別獨主自主的經濟體,雖然人均個人消費能力,尚不足美歐消費能力三成,對於世界上出現又一個消費力凶險的中國,也會像過去70年美國對地球母體所施加的負荷,所形成的損傷破壞透支災難,以及向外沿周邊進行的資源掠奪。許多野心勃勃的中國計劃經濟的擘劃大師,當下正在盤算下一場的豐功偉業,邁向又一個經濟大發展的機遇。不知足,不知止,沒有世界格局的貪欲,是不需要有敵人的罪過,禍害。

 

罪莫深於無道,怨莫深於無德,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我娘糜氏自民國三十八年四月末自西苑來台,翌年生我。幼承庭訓,我父幼曾上私塾二年,家兄弟四人,應自小承儒生之教養,因他倆老人家別無其他信仰。吾常以國之最後瀕危士人自居,比我年長猶存者士大夫千千百百,惟繼之鮮少見久矣。孔夫子講述為學,誠正修齊治平。道家老子先於孔子十數年,早言道。道德經 德經下篇 54: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積德之家必有餘慶,子孫祭祀不輟。國之根本也。老子極言:靜篤修身家鄉國,天下太平矣。老子率先提出普及道德於天下,德被天下人間道與常德。國者,人之集也。不論道家儒家兩先後宗派,東方思想文明原本明顯大異於西方,其首尾兩端,均以修身為個人進德起始着手,進而外擴及美德善行於家鄉國,不自獨善其身家而已,更兼善於家國,甚至於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四鄰,至為完整有始有終,一脈相承,不敢疏漏,不敢偏廢,其精髓貫通社會整體,道德非僅個人獨善修為,冲氣至於為人處事、治家國,平天下。除非至於深藍大漠以外,所言不能及之境矣。西方思想文明,締造於基督教文明,史前不溯及飲血茹毛,上情不論刀耕火種,徙然上天下凡人來,個人生於神明直接恩典,與家人、社會、家鄉國,無牽掛,無糾葛,前無先人,後無繼者。簡單憑藉擺好人神關係,古來無字經典無須借助凡俗家鄉國,也是完全欠缺社會集體、共同奉行之美德善行的。生命信念依賴交賦予對神明的忠實信仰,個人可自求各自安適解放,無須有上天下地人世間的文明约束,不假外求。設若如此,其若儒家思想,也可寄之天命,無須黔驢技窮,窮盡探索,格物致知,其有不自知之危。西方如康德哲人,自離暗黑世代,已提出 categorical essential必然品德,强為之用,以維社會秩序安定,然以其 一廂情願,強為之用,其名不正,其言不順,天下以其雜亂不齊似也不能一廂太平哉。孔夫子幸有善言,反求諸己,其有大用無比也。道乃是世間、人間,能一體適用 uniform, consistent 之尋常規則 speculative law.。道德經既能為得道者,成道者貢獻少許言教,如道經上篇十餘則章句者。人之所集之家國社會、國之所集之國際社會,所言教者,係應有之一體所能適用,其乃道家思想之真用、大用,真知灼見玄妙所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吾等將反求於道者,綜觀國際社會,其道也無不普遍彼己適用,可不假外求於旁門左道之敗亂章法。

如道經上篇 2:道乘之國,於四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道經上篇 5:道乘之國,其不仁,以鄰國為芻狗。其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經上篇 6:道乘之國,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道經上篇 10:於四鄰,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道經上篇 16:道乘之國,致虛極,守靜篤。鄰國萬物并作,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人間有道,世間有情。於四鄰行道,國無辱有格。

 

 

 

 

 

 

 

 

 

 

 

 

 

 

 

 

 

 

(9)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章句40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知常曰明。在此處,常,常道,無中生有也。夫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0篇) 。處於弱勢之一端,無有更勝一籌的利器、資源的優勢,祇得變通之,無中生有,如孫子兵法言,以虛避實,以退為進,以不變應萬變,靜觀其變,柔弱不敢為天下先。不是無為,不作為,而是在動態情勢中,無之以為用 (11篇) ,企於戰略高度,伏於戰術低谷,蓄積勢頭,物形之,兵強馬壯,勢成之,審時度勢,計利索情。幾至於終局,反者道之動,乃地動山摇可起事機變。或者,其已不戰自勝,屈兵矣。

 

 

 

 

 

 

 

 

 

 

 

 

 

 

 

 

 

 

 

 

 

 

 

(10)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夫人倫之謂德,天命之謂道。可是依方東美教授遺著,引儒家中庸之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是違反常識常情的。儒家太過以人性為本,視人為天圓地方寰宇的球心。宛如西方蒙昧至暗的年代,以天主為本,視教皇為軸心。到了新世紀,像川普躉徒仍是千千萬萬,以個人意志為本,認為世界是個人主觀意識因而存在,其他萬事萬物,可有可無,無關緊要,是非常高純度的荒謬觀點。

 

新冠疫情爆發後,這許多主觀、唯心主義的人群,不願遵循科學醫學的指示,施打疫苗,排斥群聚禁制,不戴口罩,孔德之容,唯我是從,天王老子我,捨我其誰。這就是道家經典上的反動,哲學绝不是抽象玩意,時時天天在發力應用致用發展發生。

 

夫天命即天道,天道不爽,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物理,化學,生物學,心理學,醫學,唯天道自然是從,没有變通,無捷徑可替代,天道酬勤。否則自我消亡。以自我為中心的宇宙觀,是排他的,是逆天的,天道不可時刻違逆也,人乃可亡,天道猶存。

 

眾多學子在數學得分大多是個位數,即便是許多逃避數學的理科生,也是選擇自然生命科學,道法自然,從而自形而上學心智發力,當仁不讓,建立功業。而極端少數的數學達人,確可從純粹數學體系,乘其天梯,幾達天庭。非一般常人可及者。求得常道,無有捷徑,一般生徒,順他人之籐,也得以摸個甜瓜,是了。

 

 

 

 

 

 

 

 

 

 

 

 

(11)  天命之謂道

 

光陰荏苒,我曾在薊門橋政法大學讀國際法,國台辦美麗大方的日照林淑貞處長,總來相見交流,徵詢法理台獨、法統相關議題看法,是一位很負責投入工作,認真職責的公務員。近來,我認真讀方東美新儒家論述,溯自宋明理學,搞封建道統,得圈地真傳,道統是官學晉階的派閥圖騰。至於當年國府南遷,標榜法統旗幟,似有借道統另立門户意圖,而深層具體作為,實際上是在國際上爭奪中國代表權,legitimacy,障眼的遮掩手法。

 

2500年前,東周列國仍是半封建半奴隸的社會,大夫階層正進入文明開化與愚昧巫術的角力過程。道是從樸素的敬天畏神思惟,跨越巫師教化,演化推論的時尚認知信仰。而又500年後,西方社會卻從舊約經典中,未經轉折,演進,而直接翻版成為新的宗教崇拜,繼續維持政教合一古老體制運作。而春秋老子、孔子學說及社會大夫階層,逐漸把鬼神崇拜的巫師,從政冶權力中心逐漸排除,中國上古思想隨即開始抹去宗教迷信的本色,走向較開放進步與心智上自由的先秦文明時期,大放異彩。從此中國皇帝不能裝神弄鬼,天縱英明。天人乃各據一方,各司其職。

 

儒家切斷了天地與人的分際,不講求自然與人的分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乃可以明心見性,立地成就道業。繼而通古今之變。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儒家孔子視個人自性,為天圓地方的軸心,率性之道,主宰皇輿。

 

孔子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志於道,據以德。朝聞道,夕死可也。道不同,不相為謀。安貧樂道。

 

弟子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子語焉不詳。

 

 

 

 

 

 

道家意識上,保留天地與人的連龒。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名之者,非充分足夠可名之。

譬如感情這廝,非物,亦非物之屬以名之、或狀態描述。感情或存在或消亡,感情可有可無有。若於純物質間,無此性質的彼此關係,可名之以感情。若於生物界,常或有此性質之彼此關係,姑且名之以感情。老鼠彼此間或有親情、友情、戀情。老鼠亦可與老虎有交情。老鼠愛大米、乃依戀之情。感情有多樣式,甚至負面性質。若感情發生且維持,一般是可感知存在。感知或有條件前提,彼此雙方在感知範圍內存在,或一方不存在,有時效性,習慣性,或無時效性。感情或可借事物刺激而觸發存在,或有伴隨事物條件萌生。

 

那麼若是老子,他如何解說感情為何呢?於老子,不會是件為難事。

如若言道這廝,其非一物,亦非一物、一事之狀態描述,若倖得一陳述,其亦不可維持此陳述長久為恆真、正確;亦無以足夠充分完整名實舉證。

 

道是宇宙空間裏,普遍存在、發力作用於事物變化過程之中。道在空間被感知存在前,是不存在認知的,也去來無影踪。

宇宙世界可以被劃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非生命、純物質性的;另一個是有生命特徵、生物性的 organism。道在這上述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均各自普遍存在,展現其作用於物、事變化過程中。對於有生命性質人世間,替換稱之,代義詞為德。德服從於道的規範,像局部服從中樞規範。

 

道是宇宙造物者,頂層 paramount本源 originating的建構機制 facilitator。道作用於不同層次的局部空間,有各自多樣性質,以區分辨別,非均匀一致 uniform, homogeneous。從各自空間體系,得探究、推演,發展建立於其層次空間的定理、定律,可依循的領域規則。

道的作用發生與消亡,相生相成,物、事變化周循不止息。

具有此一上述性質特徵者,謂之道,天命之謂道,上天宇宙旨義。

純物質性領域之規則,人間常道,即是現在各領域之自然學科。

與生命性質內在延伸相關之規律,人間常德,即是現在各領域之人文哲學學科。

 

(12)  道法自然

 

李聃率先於道經上卷,言明:天地不能常久,而况乎人。故從事道者,道德之;同於德者,德德之。應知春秋諸國,是周王室公侯諸國,尚無異文化異姓異族涉外國際關係,其為德論述之大場景。明白人老子在德經下卷,開宗明義,指點了德德以下分層次的等級位階,道、德、仁、義、忠、信、禮、法。傳説中,李聃一生受禮法所累,困苦勞頓,雖勉為其難,置禮法忝列德德者之末尾。但孔子實為貴族出身,堅持崇尚禮法,應知其因其故。兩人本素不相識,岳飛張飛送不到一堆的,也別瞎攪和。在道家老子的道德經序列下,仁義忠信禮法是忝列於道德,德德的下位德性,今下、試以哲學觀點解說之。

卄世紀,德國法哲學大師考夫曼著書,主張法哲學師法自然。2500年前,中國道家宗師老子著道德經,已然口口聲聲,道法自然。2500年在宇宙不過一瞬間,封建社會,科學發達的工業社會,兩者結論不謀而合,出奇一致,可謂其來有自也。因為此兩者思想觀點,均出自於唯物、理性、客觀的立場與觀點,不以人的意志,主觀唯心來體察人間社會演變的動力法則。更有謂,孔子儒家學說與德國康德學派形似一系。置於道家德經下卷,兩者祇是恰到剛好的位置。不論孔子或康德,其實不應該全然歸於形而上唯心主義的思想家。他們對於人性觀察,世間社會所心得,實是既科學又理性的必然結論。因是,兩位不約而同,提出對人世間大法的准則,確有最大的公约數,受到遠古,今世的全靣正靣肯定,非巧合奇遇,應是人間至理至德所必至,千萬不可輕侮偉人所深思,遺後人笑柄。

 

 

 

 

 

 

 

 

 

 

續言之

 

道法自然,就是聰明人向自然天地世界,領悟上天自然的規律, ( 借助思惟、數學、儀器 ),如牛頓定律,阿幾米德定理,氣體定理,生物演化定律,物理學,化學,醫學,生物學,心理學,所有其他自然科學;以及形而上哲學,如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有無本質,虛實本質。社會、文化、政治行為思想,是人間事(異於自然界),人的心智思惟介入天意天命而形成,屬於德的範疇,另有篇章。道家老子是世上獨一的哲學家,主張尊道貴德;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老子身後2000年,達爾文學說為其加以解說,印證。這就是慎修版的老子道德經2.0版的創見。老子是前置先創集大成的偉大哲人。

 

現代西方人當然懂得自然科學與道法自然。由於西方上帝來到人間的宗教信仰,完全阻絕阻隔了無宗教意識的東方道家意識思想哲學。所以達爾文學說祇矮化為半套,不涉及人的行為典範,那是全能上帝的恩典,不可越踰,對心智思惟封頂,為害巨大。2500年前,老子早就完成了整套人生哲學經典,但是秦以後,在至尊皇權,皇帝小兒畜牲的淫威下,被強制思想上,裹成纏足小脚,渾球儒家思想又推波助瀾,現代中國人仍活在西方中世紀般的暗黑文明困境,甚至半套還不及,因循苛且,時不時搞道法唯心論。可悲呀!

 

 

 

 

 

 

 

 

 

 

 

 

 

 

 

(13)  柔弱勝剛強

 

明白人李聃也有話說一半的毛病。

道德經 25:道大,天大,地大,王大。人立於天地之間,頂天立地。可是老子竟不多言天、地。道是宇宙觀,包涵天地。天地是世界觀,包涵人世間。李聃幼年失學,未及學道,數理化,生物心理,但是靜篤的他用了可觀察的有、無兩相,來完成對世間萬物本體本質狀態參考指數。對於天地悠悠,世事凔桑,他僅用了自然兩字,一個現代初中生的概念。天也不過四時,

道德經 23: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地也不離谿谷,流水。天地良心,天地父母。到了老子傳人孫子兵法,天時地利,成為兵法大用。

兵法 41: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兵法 1: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老子道德經 54:修身,修家鄉國,修天下德。講的是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老子道德經明白論述兵家章句,有十餘則。而孫子兵法論及形、九變、地形占了三篇,約十有二、三,另外兵法所論争軍、九變二篇,講時間作用,這樣的世界觀,把時間、空間,天時地利,放置在自然力、道的作用,是非常接軌,完美的繼承。

 

更為荒謬的,在以儒家思想當道的社會氛圍,柔弱勝剛強,或以退為進,經常被片面的解說成,一昧追求柔弱,韜光養晦,打不能還手,駡無還口,為柔弱不上進而頹廢不堪,徹底忘乎所以,以為軟弱是生存發展之道,豈不知道家的柔弱,是強大的立志,是志在消融剛强的一計高明玄妙策略,戰略上輕視,戰術上正視,蓄積形勢,不在乎一時一事的針鋒相對,卻時刻保持勝剛強的决心,或早遲、或審時度勢,一舉殲擊,戰勝貌似强大的對手。有目的之,以退為轉進,步步進逼,下套的退,實則退寸進尺。

 

 

 

 

 

 

(14)  生的哲學

 

再來談道德經講生的哲學。

道德經 11: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牆可以遮風蔽雨,甚好。把部分牆面挖空,留出窗門,通風進出,用作居室,甚妙。若此既有也無的牆,非此非彼之牆,利用徒生、厚生。

道德經 11: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去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盗賊無有。

聖賢才智,民之所求,有之以為利,若能虚空聖智,不恃不有,知所不足,民利百倍。無之以為用。是謂上德。

有之以為利,上仁上義,民之所企。若能絕仁棄義,不恃不有,不言回報,民復孝慈。無之以為用。

巧力營利,民之所好。有之以為利。若能絕巧棄利,不争逐利益,民不欲無貪,盗賊不行,夜不閉户。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 1:常有,觀其蹊徼;常無,觀其妙用。清靜虚實有無。非虛無,吾道易知易行,難入於易,大入於細。

 

 

 

 

 

 

 

 

 

 

 

 

 

 

 

 

 

 

 

 

第三編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2022    141

 

 

(1)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讀畢老子道德經81 篇章,應該可以答復下列19項原則性題目。

有關論道部分,有5項前置引導原則;

甲,道的名實描述,陳述。

乙,道的解說,特徵講述,本質說明。

丙,道的引喻,比方。

丁,道的發生,發現,認知,存在。

戊,道的作用,功用,功能,道用 (非道術致用)。

針對於德的論述,有6項區分原則;

甲,常德與常道分際,體系秩序架構

乙,常德所合於道者,玄德,上德行為表徵

丙,常德所合於人倫之道,美德善行體系者

丁,個人修身之人品,品格,品德

戊,社會鄉鄰里美德,善行

己,君王治國玄德、賢德

清點盤面,收關篇章,道術致用,要領有如下8款項所涵蓋:

甲,修身養成,調適心態,端正態度

乙,認知事物矛盾本質,一體兩面

丙,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細察靜動無有,柔弱適應機動,福禍相倚

丁,實踐致用,道法自然

戊,建構系統化架構知識體系,大智慧

己,整合系統,致用,道術相倚相成實現大用

庚,治術

辛,兵家,雜家術用

科學技術實踐,人生追求精彩,道家思想是為其指引,引導先行。天命之謂道,人倫之謂德。此致闔卷。

 

 

 

(2)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序言

 

我曾想為道德經作一件實事,把它81篇的前後順序,打散以後重新依序編輯排列,沒想到卻不易做下去。老子道德經篇章秩序重整,是一件艱難艱巨的重整工程,即是   re-engineering。

 

今日我又發心回頭再來過。依老子81篇,圖難於易,為大於細。老子道家學說,本是先秦哲學前置集大成者,尊道貴德,是一個方面;在哲學體系上,有本體論,知識辯證,辯證方法,道家本質與特徵,現實道術致用等等不一而足。我曾恭請范光棣教授,出面起個頭緒,不得。而今,不揣淺陋,就道的論述,先加以清理整理。入難於易。

 

在本體論上,道家思想在闡釋天地人相互對應觀照認知,通過非宗教性的客觀體察、形而上的意識提升、通過行為實踐來建構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大智慧,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在知識認知辯證上,道家思想是客觀理性,科學、唯物觀作依託,發展推演出來的貨真價實的真知灼見,無依道而生有,道是自然演化的遵循規律,純物質性的萬物有它的規律,如現代自然科學;而人世間,社會演化的最高准則,仍是依於道,道生萬物的旨意,是謂天命。依從道法自然的規律,進而建立人德的規範。尊道貴德,仁、義、忠、信、禮、法的上下架構。

 

在方法論上,道家思想講求唯物、科學態度。上知不知,不知為知,病。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不自是,不自見;道法自然。順天應人;大事入於細,入難於易的科學方法。

 

道家思想本質特徵,博大精深,在此簡言之,萬事萬物,有生於無,無中生有;有無相生相成,無所不在,其周循變化幻變;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家思想是講求致用性,著重道術體系的實用實踐功能,道用相生相成。道家專注生生不息,利用厚生;動而俞出,用之不勤自性;至於修身為人靜篤為學,至虚極,守靜篤;至於政治,奇正兵家之術,至於國君、君王,授以無為而治,天下自正,大公無私,不親親。

 

不能形成體系架構化的知識,實不宜稱之為大智慧。道家確是中國先民前置集大成者,先秦悠久優秀思想精粹正覺真經,可謂世間常道。

道的意旨、意指,天命之謂道也,奉天承命。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我是一個老理工男,專攻動力系統與控制工程,與錢學森大師同行,快要活過孔子壽年了,我卻不甘於作老朽、老賊。因為早年曾是運動選手,現在心智體能,堪比老子青牛拖大車,尚可勉力而為。千百年來,老子一書,增删者有之,我斗膽敢為天下先,試把道德經重新編列,再重新打造81篇,我曾經總理過台北捷運機電系統工程運營通車,而今不揣淺陋,操舊業,以再生工程,重現古老老子道德經典,以饗中筆兒女後學。

工程啓動,勢必規劃先行。林語堂未曾更動81篇,將道德經重整成7大篇章。我今日將完全不更動字句,將81篇打散,重新調整編列秩序,整编成道、德、道術致用三大部分。對此,慎渠首先展示有關論道部分,再生工程有5項規劃原則;

 

甲,道的名實描述,陳述。

乙,道的解說,特徵講述,本質說明。

丙,道的引喻,比方。

丁,道的發生,發現,認知,存在。

戊,道的作用,功用,功能,道用 (非致用,非術用)。

一般而言,老子行文甚有章法。當老子所言及,道、天道、上帝,自然、天地、萬物的篇章,大體為與道論述相關的篇章,與其他篇章着重,如德、術用、治術等旁支明顯有所區分。老子一書用語,前基本一致,科學化,理性嚴謹。

隨即,率先完成81篇完整示範性說明,講解。大致為老子對於道的論述,宇宙運行規則,純物質性範疇的定理、定律、原則,在形而上的心智層面,予人的啓示展現。繼而,依尊於道,貴於德原則。至於人倫之謂德,人間社會生命追求的大智慧,道德經正覺真經,慎渠有以下說明分解,德之真義。

論德部分            中山先生:人者心之器

德是一個與空間關係緊密連繫的意念意識。首先德與道一樣,不是實物,不具備形相,但是在空間環境中,人世間個人獨處,或社會群體,也同樣能感知到其不具體的存在。自古早,被界定為形而上的意念。與其這樣同質同類的,還有感情,氛圍這一屬性心智認知感應的範疇,可感知察覺的情況狀態。所有生物界本能,自古始即為自然生物界所共有。

 

空間環境是德本源上的載體,西方人自古所生活的地域環境及與其集體衍生x生活習慣、形成的思想意識,宗教文化,勢必與東亞人差異明顯。道家所依之道法自然,世界人間,自然存在這樣的異同背景,如天地日月星辰,或有地理上經度輕微差異,實際上,不分東西,確是舉世有共通普遍性,而且恆久存在。

 

 

總而言之,生物界本能所存在德的意識,具有維護個體及集體生存延續的重要功能。人間社會人倫之德,從學習,認知,知識,文化,價值,信仰,是會引導、決定一個社會的盛衰興滅的一個極其重要因素;也是會對個體個人在社會生活生存上,舉足輕重,決定酸甜苦樂滋味的重要元素。

 

道家老子論常德          生活的意義在增進全社會所有人的幸福

我與人交往,習於校內心理學會周二聚會一套,盍各言爾志,系內女漢子,悉能言善道,未來的心理咨詢醫師,長於交談,相互交流,也儘是展現溝通專長,一邊悉心傾聽,善解人意,一邊思索切入核心主題,抓緊要害,委婉陳述,顯擺。知彼知己,各得其所。德非打高空的,如道之格物致知,上窮碧落,下黃泉;而是人與人直靣對决,不須有顧左右而言他,實對實的真槍實彈,企圖即刻引起對方,生理情緒上,思想行為舉止上變異更張。個人的性格,修養,意識,信仰決定了處理人倫之道。

老子與孔子對天地,人際關係態度是風牛馬不相干的,老子是非宗教式的樸素敬畏天地,而孔子是不接地氣,規避生命本質意義的,卻鐵齒一貫,唯心到底,一路走到天黑,2500年前到至今公元2022年,許多東烘先生還在食古不化,指鹿為馬,把老子、孔子,魚目混珠,混為一潭,攪和。老子道家思想是具有了深刻哲學高度的思惟,天地人全靣涵蓋,有分際,有連繫,所以完整全面,完備有高深度,恆久性,有大致用性。

時下當今,君臣關係已不明存;人婦三從四德早已不存;男女倫常貞潔之德已蕩然不存。德如何與時俱進,形成社會焦慮。社會前進要依循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而所依者常德,可也。觀老子常德,取法乎上,道法自然,自然終究為真實存在的人世間,恆久長存;繼而其後,美德者。德有三品,常德、美德、善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如何知守,绝棄,是足以建構起道家嚴謹的德行體系架構,娓娓以下道來,說清楚,講明白,至關緊要,中華民族須要重新再打造一個道家的民族心靈新天地。

對於老子道德經81篇的再生重建工程,針對於德的論述,規劃有下列六項區分規劃原則;

甲,常德與常道分際,體系秩序架構

乙,常德所合於道者,玄德,上德行為表徵

丙,常德所合於人倫之道,美德、善行體系者

丁,個人修身之人品,品格,品德

戊,社會鄉鄰里美德,善行

己,君王治國玄德、賢德

一般而言,老子行文所言及,德、聖人、君王、知(意識) 、守、絕棄(行為) 等字句,約略涉及德的範疇。

 

老子道德經81篇,依據上述科學方法考察,得出一個非常驚人的獨特發現。老子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善行,完全付之闕如。而在涉及個人修身部分,有30篇之多,難怪老子被道教尊奉為太上老君,成功打造完成講求修身功夫上的大宗師,其來有自,名至實歸。與之相對應之儒家宗師孔子,正好形成德行論述上,巨大反差。因之,老子、孔子的道家、儒家的學說,哲學上的論述,兩者在德的鋪陳,確是必須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而老子道家最為獨步世間的定理,乃是在建立德認知上的架構秩序,基本緣自依地緣文化的因素,因之,明辨具體個別的德行,在各層次、界靣上,適用性的辯證,是絕對不允許含混、含糊籠统,簡化便宜行事的,若不能對症下藥,是會藥到命除,要致命的,不可不戒慎,這往往是中西交往上的致命盲點、雷區。

統而言之,老子之視德,不僅因地而制宜,尚且,猶可與時俱進之。德源自心理意識,固有其與生俱來,生物本能天性。而文明社會,意識乃是通過社會學習,以形成常德、美德,善行,乃至於形成共同信仰,建立架構社會共同價值觀,臻於增進體現共同幸福的追求

末了,進入到了把書本闔上的階段,慎終如始,小心翼翼臨淵薄冰,人生收尾好,得善終。書本好全在收割時,精華精彩悉集於此。

 

老子道德經最先頭講述道,道家思想本源的理性科學論述;其後,進入主題,論述德,人世間的各社會層靣,與自身社會外界的地緣地域,之人倫大德,為人處世之道。老子用了多一半的篇幅,着重寫道家思想本體,德行的體系架構、與修身養成。在老子心中,德是意念,意識,自修身養成奠基。絕不是孔子所言,人的自性。現代腦醫學科學最前沿,在於,對於意識存在的空間探戡發掘,內容定義涵蓋,與心靈或神靈功能造化之確認。眾所周知,科學研究須要有哲理引導,哲學上的,先得說清楚,講明白,才可以去大幹一場熱火朝天。沒有清楚認知,其何為意識,何異於三寶大張其鼓下西洋,撈啥呢?不過窮折騰,沒有核心追求理念。德作為是非價值終極判齗依,是社會安定發展的優先根本基礎條件。而道家最終講求致用實踐,乃完成生命價值終極追求。

 

 

 

 

 

 

 

 

最後收尾,老子道家思想在專注,講述行事為人的道術致用,實踐。其具體內容有8項區分規劃原則;

 

甲,修身養成,調適心態,端正態度

乙,認知事物矛盾本質,一體兩面

丙,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細察靜動無有,柔弱適應機動,福禍相倚

丁,實踐致用,道法自然

戊,建構系統化架構知識體系,大智慧

己,整合系統,致用,道術相倚相成實現大用

x,治術

辛,兵家,雜家術用

 

我曾經是-個業餘的作家,現在,我自以為成為專業的寫作者了,有上千本以上的書庫,大部分與手上寫作題材無關,成為負擔,當然有些是文物收藏愛好。寫作老子道家思想,案頭書架堆積近百本書,要翻閱的得有一半,手上不看三五本書,即刻面目可憎,言談無趣。現在,甚至要翻自己過去的筆記了,是有進步可取的東西在了。老友卡爾吩咐我去金山日落區會見,借我陳鼓應著作,拭目以待了。

 

老子道德經版本,史上有楚簡,帛書,我當然聽過未曾見識,一直想要去加大戴維斯圖書館開開眼界,尚未得逞。范光棣教授,一再以訓詁觀點警示我,不要飢不擇食,誤上他人賊船,確使我知所戒慎。我是早有馮友蘭大師,哲學史,作墊背的。完整版則另有河上公老子章句,林語堂:老子智慧,及范教授中英老子教本。不揣淺陋,我今朝斗膽把道德經81篇,除了首篇序言、結語,全部打散,重新編輯,以方便後學者,有利系統性閱讀,快速成才。

 

重整山河重新整編,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旨在畫龍點睛,致力於提綱契領,條理化以擷取其精要精萃,致力於道用大用老子著道德經苦心詣旨。清點盤面,以收關篇章。科學技術之實踐,道家思想是為其指引,引導先行,大海航行靠舵手,重整河山靠導師。天命之謂道,人倫之謂德也。

 

 

(3)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全新81篇)

 

以不更動字句,將老子道德經81篇打散,重新調整編列秩序,整编成道、德、道術致用3大部分。

首先展示有關論道部分,其再生工程,依5項規劃原則;

甲,道的名實描述,陳述。

乙,道的解說,特徵講述,本質說明。

丙,道的引喻,比方。

丁,道的發生,發現,認知,存在。

戊,道的作用,功用,功能,道用 (非致用,非術用)。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1, 篇1,序篇。名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各,非常名。空間上有(實) ,萬物母(生) ;時間上天地,始於無 。觀有無,生滅妙徼。道德經之總序篇。

道篇集

(甲)

2, 篇7, 天地不自生,長久在。道的本源常在。

3, 篇16,道是自然規律,致虛極,守靜篤,知常道,歸根,往復循環,道不止息,天道長久。

4, 篇25,道法自然。人法天地,天地法自然。

5, 篇39,陰陽交合,萬物得生。道是事物本質矛盾統一變化過程

6, 篇42,道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7, 篇51,萬物尊道貴德。

8, 篇79,天道無親。

(乙)

9, 篇4 ,道冲,用之不盈。湛常存,象帝之先。

10, 篇4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篇 51,(從前之)

(丙)

11, 篇2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不居,是以不去。

12, 篇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13, 篇8 , 喻道,上善若水。

14, 篇76,喻道,柔弱勝剛強。

(丁)

15, 篇6,綿绵若存,用之不勤。

16, 篇47,不行而知。

+ 篇41

(戊)

17, 篇11,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8, 篇13,有大象,為我有身,我無身,有何患。

19, 篇 14,執古之道,語今之有,知古始,謂道已。

20, 篇 15,不可識,強為之容。

21, 篇 2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22, 篇 23,希言自然,天地恆久變化。。

23, 篇 32,道常無名,樸小,天下不敢臣。

24, 篇 34,大道泛,其可左右。

25, 篇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26, 篇 78,柔弱莫過於水,柔勝剛。

+    篇51

道篇章,以此。

 

對於老子道德經81篇的再生重建工程,針對於德的論述,規劃有下列6項區分原則;

 

甲,常德與常道分際,體系秩序架構

乙,常德所合於道者,玄德,上德行為表徵

丙,常德所合於人倫之道,美德善行體系者

丁,個人修身之人品,品格,品德

戊,社會鄉鄰里美德,善行

己,君王治國玄德、賢德

 

一般而言,老子行文所言及,德、聖人、君王、知(認知意識) 、守(踐行)、棄(戒除行為) 、絕(禁制)等字句,約略涉及德的範疇。對於81篇,玆檢視得35篇又17x餩,合於德,上端六項原則,簡略說明如下;

(甲)

1,    篇38,道德仁義忠信禮法。德之本質架構。

+     篇2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     篇51,道生,德畜,物形,勢成,是謂玄德。德之哲理,源自道,實踐致用。

+     篇23,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常德與美德、善行、玄德。

(乙)

2,     篇9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3,     篇10,能嬰兒,滌除玄覽,無垢,能為雌,明白四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     篇18,大道廢,有仁義。常德乃顯。

5,     篇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6,     篇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無以為;七損。

7,     篇54,修身家鄉國天下。以所處層面觀所適之德。因地制宜。

8,     篇55,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9,     篇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

+     篇38,(從前之)

(丙)

+     篇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丁)

10,   篇12,聖人為腹不為目。

11,   篇22,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爭。

12,   篇24,余食贅行,物或有惡之。

13,   篇27,聖人善救人,善救物。

14,   篇28,知守。

15,   篇29,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16,   篇33,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17,   篇43,知無為有益。

18,   篇44,多藏必厚亡。

19,   篇45,大成若缺。清靜以為天下正。

20,   篇46,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1,   篇50,生生之厚。

22,   篇52,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      篇47,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      篇9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篇10,能嬰兒,滌除玄覽,無垢,能為雌,明白四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篇 41,(從前之)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      篇55,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戊)

23,    篇49,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24,    篇58,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      篇45,大成若缺,清靜以為天下正。

+       篇48,為學日益,為道目損。

 (己)

25,     篇3,聖人治國,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

26,     篇17,太上,不知有之。百姓謂,我自然。

27,     篇19,絕棄。

28,     篇26,萬乘之君,不以身輕天下。

29,     篇30,善者果而已。

30,     篇31,兵者,有道不處。

31,      篇36,國有利器,不可示人。

32,      篇37,無為,天下自化、自正。

33,      篇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34,      篇61,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        篇10,能嬰兒,滌除玄覽,無垢,能為雌,明白四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篇28,知守。

+        篇29,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篇43 ,知無為有益

+        篇47,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        篇49,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老子道德經言德計有,35又17篇章。起於修身養成者計有,13又5篇章;終於君王賢德者計有,10又6篇章。其與孔子儒家有三頂差異,一,老子於德之安排有上下分明架構秩序,尊道貴德,天地人,各據特徵,上接天命,下積德人世,完整完備,世上獨步首創之哲理,精進無比。二,老子道家固同於孔子儒家,倡導講求修齊治平,道家德行合於科學精神,緣起於學習意識,認知,終於實踐致用,踐行。戒除棄絕妄念妄行。孔子儒家唯心推崇自性。三,道家言德,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理性客觀。不來大而化之一套,呆板僵化,簡單化,常失不合宜,不能恆久適用,失之普遍性欠缺活力,使之社會、個人生存競爭,處於劣勢。

 

最後收尾,老子道家思想在專注,講述行事為人的道術致用,實踐。其具體內容有8項區分規劃原則;

甲,修身養成,調適心態,端正態度

乙,認知事物矛盾本質,一體兩面

丙,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細察靜動無有,柔弱適應機動,福禍相倚

丁,實踐致用,道法自然

戊,建構系統化架構知識體系,大智慧

己,整合系統,致用,道術相倚相成實現大用

庚,治術

辛,兵家,雜家術用

 

 (甲)

1,     篇56,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2,     篇59, 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3,     篇66, 善下,為百谷王。不爭,天下莫與之爭。

4,     篇67,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5,     篇71, 上,知不知;病,不知知。

6,     篇72, 自知不知見,自愛不自貴。

7,     篇77, 為而不恃,功成不處,斯不見賢。

+     (另德篇13又5,從前之 )

(乙), (丙)

+      (道篇之屬,11又1篇)

(丁)

8,     篇63,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9,     篇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知易行易。

10,   篇74, 為奇者,吾執得而殺之。

+      篇25,( 從前之)

+      篇74 

+      篇11

+      篇43

(戊)

+      篇38

+      篇25

+      篇23

+      篇21

+      篇51

+      篇41

+      篇54.

(己)

+      篇57

+      (道術集大成者,孫子兵法)

(庚)

11,   篇60, 兩不相傷,故得交歸。

12,   篇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13,   篇65, 以智治國,國之賊。

14,   篇73, 勇於敢,則殺。

15,   篇75, 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      篇74, 為奇者,執得而殺之。

+      (另德篇10又5)

 

(辛)

16,   篇68,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爭。

17,   篇69, 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得寸而退尺。

 

 

 

西周王朝滅於犬戎後,公元前841年,中國紀元始,西周數百年強大安定的局面、體制,分崩瓦解,東周法統皇室式微。國家檔案歷史文獻大吏,老子李聃最終與喧鬧的春秋,絕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代師氏傳人,似無處安身立命,西出陽關,涵谷關,去追尋周裔貴胄,入秦土歸隱故里,紫氣東來,隱世飄逸而與世絕决,遺下兩篇悲愴的沉吟,與其一代宗師心中的理想國度,歷史而後,迎來戰國群雄,逐鹿中原,俟秦始皇帝一統江山,再又底定法统

 

18, 20, 比之離騷的自述。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眾人熙熙,若享太牢,我魄未兆,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飄無所止,眾人有已,我燭頑鄙

19, 53, 常使英雄淚滿襟,驪歌悲吟。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唯,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田園荒蕪,倉稟虛空,不如歸去。

 

三十功名塵於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20, 80, 戰國時代變調前奏,老子理想國。雞犬聲相聞,不相往來。

 

21  81, 後為之記。信言美言,善者辯者,知者博者。聖人不積,為人愈有,與人愈多。天之道,利人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鬥而不破)

 

偉哉,道家宗師,老子李聃。皇天之下,莫非王土。何處安身立命。其遺世遁出而介然獨立於世,恆久長存。

 

讀老子,吾始於觀察老子思惟方式,千變萬化也,在於體會增進高境界人工智慧的開發原理,而今,尚未得真傳,以此收篇段落,告罪先知老子了,後會有期。

 

 

 

 

 

 

 

 

 

 

 

 

(4)  新說老子      定理推演        騰籠換鳥心智運算   世說新句

 

今晨王士和教授語我,新儒家大師方東美曾言,西方人視外邦,弱小者,踩在脚下;若遇有強大者,自甘臣服。我倆試探究其道理,不得。

道家老子61篇,以騰籠換鳥心智運算,試以強弱換大小,造新句得:強國以下弱國,則取弱國,弱國以下強國,則取強國。若以强國美國與弱國朝鮮x為例,似乎道家定理可成立。

儒家邏輯較零亂,仍然可借新儒家說:儒家人視弱小外邦,會濟弱扶貧之;若遇強鄰,道不同,不相為謀;道相同,沆瀣一氣。

看官們,你咋說呢。

西方人那一套,咱真玩不起,也玩不轉。

(若試之,強男弱女相交,也是可以運算一通,得新句子)

道家哲學理性科學,定理推演,易知易行。

 

 

 

 

 

 

 

 

 

 

 

 

 

 

 

 

 

 

 

 

 

(5)  新說老子        篇章重整後,再現經典      論述修身養成

 

老子道家固然同於孔子儒家,提倡講求修齊治平,然道家論人倫之德契合現代科學論述,人,本無自性,確有動物本能。人倫之德,緣起於社會學習,得以建構意識,認知,即其於行為實踐,企之社教致用,個體行為實踐。旨在戒除棄絕生物本能動物自性,知常曰明,至於約束妄念妄行,近則,减少社會為害,遠則,造福社會,福澤滿溢。然而儒家唯心推崇自性,實則言不及義,不知所以。老子道德經81篇,其中言德者,總計有,35又17篇章。其於修身養成者,分別計有,25篇章。

 

1, 篇9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2, 篇10,能嬰兒,滌除玄覽,無垢,能為雌,明白四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3,   篇12,不為外物役使,聖人為腹不為目。

4,   篇22,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爭。

5,   篇24,余食贅行,物或有惡之。

6,   篇27,聖人善救人,善救物。

7,   篇28,知守。

8,     篇29,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9,     篇33,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10,   篇 41,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11,   篇43,知無為有益。

12,   篇44,甚愛大費,多藏必厚亡。

13,   篇45,大成若缺。清靜以為天下正。

14,   篇46,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5,   篇47,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16,   篇50,生生之厚。

17,   篇52,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8,   篇55,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19,   篇56,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20,   篇59, 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21,   篇66, 善下,為百谷王。不爭,天下莫與之爭。

22,   篇67,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23,   篇71, 上,知不知;病,不知知。

24,   篇72, 自知不知見,自愛不自貴。

25,   篇77, 為而不恃,功成不處,斯不見賢。

 

老子道德經81篇, 5400餘字,內容龐雜,深奧玄妙。老子行文,文學典雅,擅用對仗工整,斟酌用字講究,有哲學家風範,下筆精準貼切。老子字句有三項特色。其一,喜愛用” 知  “字,德是從認知意識,到行為實踐,立竿見影,全過程,天地人功能作用完備完整。修身養成,知的功夫,必須慎始。其二,用”不  ” 字數量,最為龐大,若是把含不字篇章拿除,道德經將去除半部。不,有戒除、棄絕,在認知、行為兩方面的要求,滌除玄覽,不惹塵垢,自律自治,不染社會惡習。其三,守,守護,遵循。把人之寶,美德善行守護嚴實。知榮守辱,知貴守賤,知富守貧,知嗇守儉。

 

修身是中華文明德之瑰寶,民族活力的利器,要保存,發揚光大,帶上孔子儒家的誠正,四維八德,作為修身,也是無妨有益的。

 

 

修身論述

道德經是一本古籍,是開天闢地以來第一本講述思想的著作,先於論語,談德行,不同於論語,道德經講述想,講方法論,主張道法自然,講在實踐中,客觀觀察事物變化的規律,講理性科學形而上學的提出觀點。作為現代科學的門徒,有了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的基礎,有一套結構與功能的方法架構,道德經所呈現在學科上的位置,又在那裡。而且從人文科學,哲學、社會哲學、法律哲學、語言哲學,是否可以噞視其價值或真實性,應當有全面的評論。

人所依賴生存、生活、發展的技能與知識,是通過社會、語言、心智活動建構得到。一般生物均具備學習的天賦本能,不足為奇。而思想智慧的攫取,所依賴的方法,絕對相當高明了,高深的物理學探究,依頰艱深的數學工具,繁離的生物活性變化,依賴基本細胞结構的技能,雖然現代科學技能,仍力有未逮。在工程領域,有黑箱的一套恩惟方式,用輸出對應於輸入,架構數學運算關係,不知其然,而知所以然。

人之初,無自性。身心染赤染黑,家庭社會習養成就。依至聖先師言,年及十五應始送學修身進德了。道經上卷37篇,其中無一章句,不在告誡禁為之事。漢語中不、勿、無、去、止,都是意指禁制。不言,不有,不居,不争,不欲,不保,不見,不殆,若是將禁制之語袪除,文章约十去七、八。修身之德首在無以惡小為之,善小不為、反樸歸真,返本歸元,不失赤子之心,絕聖棄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欲,不為,不争,不先,不居,勿驕,勿矜,勿伐,知止,無為,無不為。國者,人之集。人者,心之器。人在社會之中,讓個人與社會關係和睦、祥和。心念就要放下我執,順其自然,自然而然,道法自然。,

 

思想thinking是心智活動,2500年前,是被認為是心中意念的運作,譬如說,用心來思考,愛你在心口難開,這些現在仍然在沿用的古老表達方式,實際上,現在已經被科學所完全顛覆了。心智活動是腦神經元的運算活勤,運算的單元,是以語言為符號,或圖像為元素的數據處理。這些符號或像素,許多已經過辨認,以時間先後,時效性的分類、順序,被儲存在大腦不同的信息運收中心。以現代腦醫學的研究成果,已經可以明確指定不同部位的腦殘損,對記憶喪失,甚至思惟、表達正常行為,形成障礙。修身是一種心智學習 learning,潛移默化,置入或改變語言符號、像素單元,建立或修改運算程式,啓動條件等。一個有深刻修身淬煉的個人,腦內結構像肌肉锻練過,不加抑制、自主運作起來,會有職業性表現。

社會上,業餘的人,永遠是壓倒性的大多數,我們欣賞表演,是捧場那些有台下下過十年功夫的人。

語言文字是文化底蘊顯性載體,中文、英文語意表達,有很多差異,比中文、日文差異大多了,膚淺的人都懂的。修身一定是通過語言學習、掌握經典,產生根生蒂固的腦結構性質改變。這就是道德能起的作用,表現在眾多個人集體形成的社會興旺、衰敗上,不修身的個人主義是絕對腐朽的,怨天尤人走不通。

 

 

 

 

 

 

(6)  新說老子      道之論述小集(一)      老子真傳重現,一新耳目

 

世說新語。新說老子既已問世新世紀,吾將x上嶄新面貌,呈現卓越老子道家觀點。依新說老子,道之論述集結於27篇章中,下列12又1個篇章,是為首要,道之名實與本質特徵,據以:

 

 1, 篇1,序言篇

(甲)   名貫

2, 篇 7, 天地不自生,乃能長久。道不自生。

3, 篇16,道是自然規律,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觀其復。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靜,靜復天命。復天命曰常。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凶。又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大。大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沒身不殆。

4, 篇25,道,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天下母,名之大,大曰逝,逝曰遠。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

5, 篇39,陰陽交合,萬物得生。道是事物本質矛盾、統一變化過程。

6, 篇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7, 篇51,道生,德畜,物形,勢成。萬物依道據德,以和成。

8, 篇79,有德司契,無德司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乙)   本質、特澂

9,   篇4 ,道冲,用之不盈。湛常存,象帝之先。

10, 篇4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11, 篇77,天之道,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奉有餘。

12, 篇  81,後記。信言,善者,辯者,博者。為而不爭。

+    篇 51,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首篇序言,尾篇後記,依前託後,老子李聃所至咐託,是為道家老子之至要,以此。

熟讀上列11篇又序篇。默念默頌數日,一日,得字句;二日,初得見;三日,見初端,四日,開光悟道,生大智慧。朝x道,昨日種種,譬如今夕死滅;明日種種,譬如今日生新。大恩大德,老子大智慧。喜樂人生,精彩人世也。

 

 

(7)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德之論述小集(二) 德之體系架構與常德體系

 

自慎渠完成老子道德經再生重整工程,出臺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81篇,仍是5400餘字原版字句,祇是若將已經整編過的篇章,在針對性探究議題引導下,得以快速完整完備集結成小股小集,老子道家對此特定議題的哲理觀點,立即清晰呈現。

對於德之體系架構與常德體系而言,是完全足以用以區分與孔孟儒家,就德之核心本質論述,在哲學領域,高下立判。也將西方立足於宗教或道術的哲學體系,有醍醐灌頂,沖倒龍王廟,立旗,立竿見影的恢宏氣勢。老子道家哲學前置集大成的底氣所在。

首先,依德編篇,來審視德之體系架構:

1, 篇23,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道者,天命之謂道,道法自然。因之,依於道者,道編篇2, 4, 3, 7, 8計有六篇,講述道不自生,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規律,致虚極,守靜篤,知常道;尊道貴德,天道無親、無私。以此,君主行無為而治,任市場,經濟,百工,各行各業,自生,不干預,各自發展壯大。

2, 篇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尊道貴德,依道據德。人倫之謂德,上德近常德,常德近乎道,取法乎上,不自生,可長久,超越時空。

3, 篇51, 道生之,德畜之。道乃厚生之德,生之喜,以德畜養,生以養萬物,重積德。

4, 篇38, 常德之架構體系秩序。依序為:道、常德、上德、上仁、上義、忠、信、禮、法。道家之常德内涵,如上。美德善行未入列常德。

對於常德、上德大致以此。

繼而,依德編篇,來考察人倫之德的社會層面上適用,僅得1篇:

1, 篇54, 修身,修家,修鄉,修國,修天下;依各社會層面,因域面制宜,與畤俱進。德非常道,不恆久,不常在。沒有永遠的社會美德,沒有普世的社會價值。社會文化、體制、經濟發展程度、外部環境不一,不應有一刀切的簡單化行事。君臣、婦道、貞節等或已不符時宜,強求適反,但是文明演化終有天道可依,達爾文似有道法自然的偉大先見,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得到完美詮釋,成為社會哲學上的定理原則。

 

 

 

 

(8)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兵書老子 (三)         道術致用

 

所以說老子道德經是哲學之集大成者,81篇5400餘字,字字珠磯,篇篇擲地有聲,心智思想龐雜深奧,絕不可以一言以蔽之。自慎渠整編新81篇,信手拈來,滙集一股,就是一本天下無敵的兵書。老子李聃深得天地大智慧,開篇講天道,天命之謂道,探求道自然的原理、原則、定理、規律,是真知的建構,形成知識系統架構體系;終篇講術用實踐,使知行合一,並以之檢驗知識真偽效用,是道用性質的現實主義。

 

針對君王治術篇章,側重兵凶戰危,展開徵集,自德編篇可得:

1, 篇30, 有道不處。

2, 篇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3, 篇36, 國有利器,不可示人。

4, 篇30, 善者果而己。

5, 篇68, 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爭。

6, 篇69, 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得寸而退尺。禍莫大於輕敵。

7, 篇64, 柔弱勝剛強,未兆易謀。

8, 篇68, 善勝者不與。

 

老子李聃始終不渝奉行,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自道編篇計有:

9,   篇25, 道法自然。天時地利至要;人和為貴。

10, 篇39, 道是事物本質矛盾統一變化過程。掌握運用之。

11, 篇41,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端祥自然變化規律,柔弱機動。

12, 篇76, 柔弱勝剛強.以柔克剛。不以兵強天下。

13, 篇11,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變通。

14, 篇14, 執古之道,御今之有。知古始,謂道己。

15, 篇23, 天地萬物恆久變化,天乃有不測。

 

孫子乃熟讀上端老子兵書章句,成為百代兵聖。先生自是視老子為兵學要典,道術合一,成道家絕技,知行合一,中華絕學。

 

(9)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陰陽交合之謂生(四) 生生不息,益生曰祥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講生的寶典,道家根本上,道法自然,天地宇宙大自然,乃是追求恆久常道,生生不息。然而,有生命的物種,生命自有定數周循,無中生有,有生萬物,陰陽交合,生生不息,賴以維繫物種,延續不絕的集體生命,道家崇尚生命尊嚴,不輕言生命寂滅。

如何建構道家的情欲觀,在現代生物學,醫學生殖,心理學的基礎上,慎渠基於所學,首先自心理衛生作出解說。單細胞受精卵,在生命發生那一刻,是無性別的,從卵巢,輸卵管,飄流12日,附着子宮壁,受孕後50日之前,男性生殖器,負陰而始生陽,顯露出現。男嬰至產出體外,即有自然勃起欲望現象,至青春期始,男性生殖系統方才大力全面發育完成。而其後,生殖功能心智正常發展,或有太監化摧苗者,或有守舊遲滯十餘年者,個人所處社會文化,經濟教養不同,生殖行為意識人格,差異巨大。而年長過85高齡者,多生殖器官委縮體內,回歸陰性。

 

男女陰陽交合,是人倫自然之常德,以繁殖物種之本能,普天之下,生之喜悅,為追求厚生之德的道家推崇。茲將好生之德,依新說老子德編篇,修身之集臚陳,以探究考察:

 

1, 篇55.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末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不道早已。不使心氣,制欲。

2, 篇10, 能為雌。不任性。

3, 篇28, 知雄守雌。不以兵強天下。

4, 篇12, 戒五色,五音,五味,心不發狂。非禮毋視。

5, 篇46,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6, 篇44, 愛必大廢,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7. 篇 10, 載營魄抱一,身心合一。

8, 篇50, 生生之厚。 善攝生。

而之於一般常德:

9, 篇6,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0, 篇42, 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交合生萬物。好生之德。

11, 篇38,上德,仁、義、忠、信、禮、法。

是以,交合以道,道法自然,尊道貴德,以道為之,貴,不以德為之,賤,賤受辱。知榮守辱,貴。

至於社會人倫之德,常德實踐,須對於配偶人格上忠誠、忠實之履行;社會上尊卑倫理之禮分,不得踰越;法不能容,不為也;甚或一般男、女愛戀情感上,人格忠誠、忠實,亦要維持奉行,遵守社會善良文化風氣。均至為緊要

 

)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心智思惟大法(五)

 

心智思惟,意念行為

 

 

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性的古老經典鉅作,不是西方較為狹隘範疇的個人哲學箸作。一定要將老子的思想,放在個別哲學的部門類,不一定恰當。不能推卸的,道德經有在論述人的思惟,作為人的行為上的准則,簡言之,即是現代人俗稱的道德觀,對於個體靈性上的認識。其逆轉的實用上的功能,恰好可作為一面鏡子,一整套的標竿,作為觀察、檢視周遭個人、人群的一套清晰的徒徑、尺度。李聃有言;知人者智。老子要求道家門徒,用經典來看穿眾生百態的心思,得到正解大智慧,快意人生。這箇中奥妙,全在道德經54講。我試著加以解碼。

西方行為心理學,在無法在活體內觀察到心理動機、思惟活動過程,因困於不得其門而入的死胡同裡,進而放棄對其行為表現的心靈層靣探討。李聃越過行為上善惡、是非的價值判斷,而界定心靈上的真、偽,及衍生於家鄉,鄰里的社會行為表現,來總結意念真實存在,或祇是虛幻泡影的假相。假作的真實不起來。當修身的功夫不到位、甚或缺位。明智的成道之士,經過反復檢驗,會將對象取得出正確的判斷,以因應之。這是西方哲學對心靈觀察,所没有也不知的辦法。道家經典對生活、交往、交流行為觀崇有其他思惟所不能及的突破。一般性的思惟能力,有記憶力,理解力,抽象力,想像力,組織力,都没有到達這等高度。對於研究腦量過小的動物,或殘損的腦結構,無助於對高等有特殊價值的思惟能力,深入觀察。2500年前,老子就已經解說得蠻清楚了,祇是2500年以來,沒有人去破解它的奥妙。而後就姑妄稱之系統性推理力。

 

心智思惟與數理化的自然科學思惟

 

我是理工科系直男,曾任職任教台、美兩地。1975年來美,讀研期間,一開始就擔任類比計算機實驗課程助教。類比數學模式仿真模擬是工程計算所通用,對於大型航空太空載具動態模擬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飛機、火箭、飛彈運行演釋必不可少。至於簡單有限空間維度推算,微分方程式足以對付解答。至於非計算性的辯證思惟,計有邏輯推演,逆證反證,排除,窮舉,乃至於模擬,類比,類比計算等,相對直接,數學工具要求高深些。

 

 

老子道德經這樣一類的哲學課題,心智思惟與數理化的自然科學思惟,看似雞兔不同籠,其實數學意義上也有相通。現在試以老子道德經比較分析如下:

 

1, 篇1, 道可道,非常道。是數學上,近似值的心智思惟。如3/7無理數值的近似解,沒有 exact solution,祇有近似值。

2, 篇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極大值,勢將失去現實意義。如化學量度上,有效位數上的現實意義。一千比一,多很多,一兆比一,就沒法比了,多到不行

3, 篇2, 有無相生。0是絕對的無,與有,0.00000001 差距還可以更小,但是就空間存在上的意義,差別是非常巨大的。

4, 篇11, 無之以為用。偷天換日,偷樑換柱,賣空買空,無中生有。

5, 篇12, 去彼取此。偷天換日,偷樑換柱,狸猫換太子,換湯換藥,一物替-物。

6, 篇16, 致虛極,守靜篤。還原、歸零,reset。

7, 篇23, 天地不能久。無常, uncertainty。

8, 篇25, 大曰逝,逝曰遠。無限值, infinite。

9, 篇28, 知守。騰籠換鳥,填充替換兩個對立矛盾的概念,致用。

10, 篇33, 知人,自知;勝人、自勝。置換彼己,見差異。反思反視。

11, 篇44, 甚愛大費,多藏必亡。過猶不及。

12, 篇 46, 知守。知足常足,知止不殆。持盈保泰。

13, 篇78, 正言若反。正負若顛倒。

14, 篇 77, 天道,損有餘,補不足;人道,損不足,奉有餘。欺善怕惡。

15, 篇8,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又不爭。形而上言之。

16, 篇 78, 弱勝強,柔勝剛,柔弱莫過於水。形而上言之。

17, 篇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僵硬;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形而上言之。

其他多有大、小,強、弱,榮、辱等,本質上矛盾,對立統一之變易。心智思惟上致用之道,哲學上知行合一,更具有現實主義妙用大用。最為持異老子心智思惟者;

18, 篇14, 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已。逆推演 inverse transformation 。超形而上言之。玄妙

 

11)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心智思惟大法(六)     形而上

 

總是有同學拿熱力學第二定律來說人間事。其實不倫不類,不可引喻失義,請鬼提藥方,會下錯藥,藥到命除。熱力學處理的對象,是無機物質,純物質,人是有生命性質的動物,人間事是行為學,人是具有高度思想能力的生物物種。純物質如何比擬、類比萬物之靈呢?

 

我讀朱光潛巨著文藝心理學,講逑心理學上,追求美感經驗的過程。我是理工直男出身,對於純物質世界,世界宇宙滄海桑田,看似無常的變化,用代數表達,將可數量化的變量與時間因素,統一起來,以數學方程式,類比演釋展開,即得以解答,展現變動過程。然而,有智慧思想人類,如何透過五官器官,直覺感受,到認知,抽象化以形成概念,知識,作為行動的導引。在美感追求上,謂之為美學。其難以數字模具化,量化表達,轉而尋求語言文字的定性化,此之過程是以語言,非數字,的巧妙操作演示,也須要達到精確完整的要求。

 

通過道法自然,將觀察數據,抽象化、理念性、概念化。再與先驗既存的知識認知,提鍊淬取加工;或類此其全物性的差比分析組合,此之為哲學上的形而上手段。

 

形而上思惟使用,自古在中華思想文化,文學精典中,常有得見。朱光潛大師引老子篇44: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類比美感經驗追求的原則,是絕佳例用,老子擅用者。其他17例,已如前、心智思惟大法(五) 例舉。

 

(12)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心智思惟大法     形而上學與文藝心理學

 

我是理工科系直男,曾任職任教台、美兩地,非大陸本土出生、培育,有思想文化上明顯分別差異,基本上不受待見。1975年來美,讀研期間,一開始就擔任類比計算機實驗課程助教。類比數學模式仿真模擬是工程計算所通用,對於大型航空太空載具動態模擬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飛機、火箭、飛彈運行演釋必不可少。至於簡單有限空間維度推算,微分方程式足以對付解答。至於非計算性的辯證思惟,總計有邏輯推演,逆證反證,排除,窮舉,乃至於模擬,類比,類比計算等,相對較直接,唯數學工具要求高深些。

老子道德經這樣一類的哲學課題,心智思惟與數理化的自然科學思惟訓練,看似雞兔不同籠,其實數學本質意義上也有相通。現在試以老子道德經比較分析如下:

 

1, 篇1, 道可道,非常道。是數學上,近似值的心智思惟。如3/7無理數值的近似解,沒有 exact solution,祇有近似值。

2, 篇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極大值,勢將失去現實意義。如化學量度上,有效位數上的現實意義。一千比一,多很多,一兆比一,就沒法比了,多到不行

3, 篇2, 有無相生。0是絕對的無,與有,0.00000001 差距還可以更小表示,但是就空間存在上的意義,有與無,差別是非常巨大的。

4, 篇11, 無之以為用。偷天換日,偷樑換柱,賣空買空,無中生有。

5, 篇12, 去彼取此。偷天換日,偷樑換柱,狸猫換太子,換湯又換藥,一物替-物。

6, 篇16, 致虛極,守靜篤。還原、歸零,reset。

7, 篇23, 天地不能久。無常, uncertainty,stochastical model。

8, 篇25, 大曰逝,逝曰遠。無限值, infinite。

9, 篇28, 知守。騰籠換鳥,填充替換兩個對立矛盾的概念,致用。

10, 篇33, 知人,自知;勝人、自勝。置換彼己,見差異。反思反視。

11, 篇44, 甚愛大費,多藏必亡。過猶不及。

12, 篇 46, 知守。知足常足,知止不殆。持盈保泰。

13, 篇78, 正言若反。正負若顛倒。

14, 篇 77, 天道,損有餘,補不足;人道,損不足,奉有餘。欺善怕惡。

15, 篇8,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又不爭。形而上言之。

16, 篇 78, 弱勝強,柔勝剛,柔弱莫過於水。形而上言之。

17, 篇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僵硬;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形而上言之。

其他多有大、小,強、弱,榮、辱等,本質上矛盾,對立統一之變易。心智思惟上致用之道,哲學上知行合一,更具有現實主義妙用大用。最為持異老子心智思惟者;

18, 篇14, 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已。逆推演 inverse transformation 。超形而上言之。玄妙。

 

總是有同學拿熱力學第二定律來說人間事。其實不倫不類,不可引喻失義,請鬼提藥方,會下錯藥,藥到命除。熱力學處理的對象,是無機物質,純物質,人是有生命性質的動物,人間事是行為學,人是具有高度思想能力的生物物種。純物質如何比擬、類比萬物之靈呢?

 

我讀朱光潛巨著文藝心理學,講逑心理學上,追求美感經驗的過程。我是理工直男出身,對於純物質世界,世界宇宙滄海桑田,看似無常的變化,用代數表達,將可數量化的變量與時間因素,統一起來,以數學方程式,類比演釋展開,即得以解答,展現變動過程。然而,有智慧思想人類,如何透過五官器官,直覺感受,到認知,抽象化以形成概念,知識,作為行動的導引。在美感追求上,謂之為美學。其難以數字模具化,量化表達,轉而尋求語言文字的定性化,此之過程是以語言,非數字,的巧妙操作演示,也須要達到精確完整的要求。

 

通過道法自然,將觀察數據,抽象化、理念性、概念化。再與先驗既存的知識認知,提鍊淬取加工;或類此其全物性的差比分析組合,此之為哲學上的形而上手段。

 

形而上思惟使用,自古在中華思想文化,文學精典中,常有得見。朱光潛大師引老子篇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類比美感經驗追求的原則,是絕佳例用,老子擅用者。其他18例,已如前列舉。

 

 

 

 

 

(13)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道術致用與實用主義

 

貢教授過去數年,投入翻譯莎翁十四行詩集,是個人泣血力著,是爲眾人稱道的盛事。而作為自幼就是文青詩人,我卻有不同看法。我私淑師承陳紹鵬老師,深知詩人創作心路過程,更對於藝術分析評論,有著朱光潛大師巨著,文藝心理學的教化影響,個人的為人、作事、為學,均不免要在根基上,要求紮實牢固。所謂根基,是謂道也。本立而後道生,思想意識道統,是必不可免除的升等過程,理工男都是循序漸進的,從微積分,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高等數理分析專論,越才能曲高和寡,得以進入殿堂,沒有捷逕。是現代任何學科,科學方法是一致的要求,否則,樓砌不高,而且不耐風雨摧殘。

西方哲學似已無以為繼,窮途末路了。不在於資金苦力不足夠,而是根苗就是盆栽品種,長不成巨木。實用主義,或現實主義,原本就是不求長久追求,而立即生效的機會主義下的變通應急,當務之急,照顧當下眼前困境,疏解的策略,不治本,不肯面對核心關鍵要害,解套解題,是庸俗人的通病,易於通浴欣賞的高明眩目的手法。如果在彼此鬥法,旗鼓相當時,也可。若是碰上道家能手,必然片甲不留,流水落花而逃。

現在開始出現一種議論,大數據、人工智慧將取代心智思惟,這又是一場獅虎與現代人的蠻荒世紀的對決思考。道家雖說入事於易,卻也說,多難以終,慎終如始。豈有最終為數學程式取代萬物之靈,心智思惟之理。道可道,乃非常道。沒有最好,祇有更好。以此。 

 

14)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大智慧

 

西方哲學有知識,沒有學問,更沒有講述智慧、大智慧這樣哲學上無限高深知識的探討空間。這是西方人天生的原罪,因為上帝才會有的智慧,至多萬千年前的先知,才配擁有,凡夫俗子就沒資格免談論了,德不配位。

孔子有學問了,沒有底限底氣,雖沒有上帝先知與生俱來的條框禁制,但是因為自身受限於本身主觀唯心的立場,橫遭自身劃地自限,而不具備老子道家道法自然,形而上,自由奔放的生命追求,高度心智思惟精進的心態,無從達到大智慧的極致頂層正覺真經的玄妙境地。

何謂大智慧?中國在佛教進入中土千年以前,古已有之。大智慧形成於形而上的思惟造作,巳超越類比聯想的境界,是跨越現實情境,超脫現實,轉換新思惟空間,甚至換位思惟空間架構,能到達更高更深層次的思惟觀點,來考察事物的本質特徵。

大智慧思惟有三種特徵:首先,具有架構性,其次,抽象性,並且,無直接實用性,但影響靣深遠巨大。試列舉老子經典大智慧篇章如下;

1, 篇1, 篇2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若可名之,亦非可經時間考驗。道大,天大,地大,王大。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篇2, 篇40, 篇11, 有無相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中可生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無相生,利用厚生。

3, 篇7, 篇37, 篇51, 天長地久,以其不自生。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萬物自化,天下自正。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4, 篇5, 篇7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道無親,常予善人。天下為公,不循私舞弊,不親親,選賢德。

5, 篇8, 篇40, 篇78, 篇5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莫過於水,而攻堅,柔弱勝剛強。守柔曰強。

6, 篇9, 篇32, 篇61, 篇67,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天之道,功成,名遂,身退。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不敢為天下先。謙受益,處下,以退為上。

7, 篇16, 篇48, 致虛極,守靜篤。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還元歸零,修身養成。

8, 篇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尊道貴德。

9, 篇54, 修身,以身觀身;修天下,以天下觀天下。德乃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10, 篇54, 修其身,其德乃真。修其身,為上德,常德,美德,玄德諸德誠偽之本。無修身者,存動物之本性本能,無異於禽獸,知人者智,知常曰明。

老子道德經81篇,正覺真經大智慧,字字珠磯,金玉良言,朝聞道,心智開竅有大用,踐行之,人生受益無窮盡。

 

 

答問:

 

黃君:請教您~這些都是理論吧?請問在真實生活中,您要如何實踐呢?

 

答黃君:  大哉問,以大智慧五為例,上善若水,水利萬物又不爭。柔弱如水,勝剛強。有至少四個篇章,在闡釋這一則大智慧。適足以說明它是一片林子,不是簡單的一棵知識樹而已,它有體系,有層次,有舖蓋面,看似不能立即致用,其實哲理有深度、高度,有指導性,可以普遍適用。以家庭倫理的德行,慈母的角色如水,服務老小,不居功,不自恃,若遇著自以為一家之主的男主人翁,嬌妻若是三從四德,明理的大男人,一定甘之臣服。老子道家思想是中國人的現實主義 utilitarianism,講求實踐,檢驗,易知易行,大事入於細微處。

 

道家講求知守,知雄守雌,知榮守辱,柔弱勝剛強,講求重點在克剛,消融剛強霸道,不是一味忍辱退讓,而是小國以上大國,則取大國。如果不是同道的國際社會,三觀同的配偶,本就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擇偶要同三觀,門第近,才不至於成怨偶。

 

 

 

張君: 「西方哲學有知識,沒有學問,更沒有講述智慧、....」只有一廂情願的論述,沒有證明。

 

答張君:西方哲學的譜系,有知識論、 knowledge,懷疑論、 skeptism,方法論、 methodology,欠缺智慧論、 wisdom,stipulative law。我研判是宗教神明至上崇拜,閹割了,以致到不了這個高度、深度。老子道家思想是先創前置、集大成的。儒家郤是低淺為一般人所能足夠了。

道家師法自然的樸素思想,是可以用數學邏輯,簡單證明其正確性,因此必將自然實現。證明如下:

(A)自然規律淮則是自然界的真實現象變化之推動力。

(B)人世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C)人世間自然變化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准則。

當觀點 idea、 perspective、 viewpoint 經過數理驗證,其為正確、真實存在 valid、 true、 existence,不是幻覺 delusion、 illusion,能不信乎?

以上(A),(B),(C),當A、B均為真時,C必為真。前提是,必須認真去檢驗A、B是否為真。人世間也可以不必然是自然界一部分。當人們因為自主意識,違背自然准則,離開了理性客觀,而唯心主觀執意追求某個特定目的,執意孤行,不再順應天道,這樣的目的追求,卻是永遠不會得逞的。老子用道德經現範了道德,常德,美德,完善了人世間德的體系,使理想性之外,也具備了現實性。 existence,不是幻覺 delusion、 illusion,能不信乎?

 

張君問:  如何說明「老子道家思想是先創前置、集大成的。儒家郤是低淺為一般人所能足夠了。」

答張君:   先創前置是老子出現時間上使然。集大成出於老子道家思想在哲學觀點上完整完備。

 

張君問:    請問老子學說,於今二千多年後視之,是否依然完整完備?

答張君:   確是如此完整完備,老子道德經迄今還是唯一一部完整思想經典,將天地人關係闡釋的完全完備,而且有近代西方500年以來加持,尤其達爾文物競天擇、自然界演化定理;德國考夫曼法律哲學、自然主義;愛因斯坦相對論、形而上心智開發的案例。反而在西方的科學探研,給予老子道家諸多佐證,無心挿花,遍地開花。2500年來,中國人迄今沒有掌握到道家科學理性唯物的重要觀點,僅是在道術學說上,自孫子以來,繼承了現實實用主義的發展,近代,兩岸科技迅猛崛起,其來有自,道家思想功不可沒。有了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中國勢將一騎絕塵,引領世界文明。道德經篇54,晋德修業,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以天下觀天下,是謂玄德,君王之治術可期。除孫子兵家而外,奇正迂直,時地機變,矛盾統一。

 

(15)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     道術致用    中國社會道家信仰的昔與今

 

道德經是歷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現存人生哲學經典,講德與自然規律的聯繫,尊道貴德;講德與修身養成,修家、鄉、國,德不齊備,不真切,齊不了家,興不了邦。西方自然主義者達爾文闡釋老子道家,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人生定理,恰如其分。文明從家庭起始的積德不足,子孫祭祀乃輟,是為必然,遲早報應,假不了的,躲不過的。把道德經當笑話,老子己經說過,人生沉淪,不是玩笑話。老子道德經篇51: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

 

我少年時,素來恃才傲物,我行我素,甚至遭高中黃姓導師教訓,剛愎自用,復興崗中隊長高全美,批為冥頑不化,雖不至於離經叛道,已有五十步的樣態,所幸周圍多是識書達理的同學,不敢為天下先,作出傷風敗俗,有辱家門勾當。

 

中山先生說:社會上有先知先覺,又有後知後覺,下有不知不覺者。

俗語:一樣米,養百樣人。人分三六九等,上智下愚加壞蛋。當我逐漸見識到道家博大精深的哲理思想,爰以為眾人趨之若鶩,可是多年所見聞,嫌棄鄙夷者眾,心思親近者寡。老子道德經篇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十有一二,足矣;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假以儒家美德善行教化,十有四五,可也;下士聞道,大笑之,糞土糊不上牆,是也。知人者智,辯識雞鳴狗盜之徒,此其類屬,倘其尚不自知,必有為害,是為德不卒之輩,少沾惹為妙。是囑。王力宏之屬,鼠輩獐頭者,醜陋。

 

 

 

 

 

 

 

 

 

 

(16)  新說老子         經典重現        善勝者不與原則

 

老子道德經包羅萬象,橫看峯成嶺,縱看木參天。新說真傳道德經,輕易可以將道德經81篇,小範圍集結,成單一小集,去審視探究某一特定主題,譬如道的本質、特徵,或如德的社會價值架構體系,德的社會層面差異適用。本文將側重,治國之於外部環境,國際關係淮則、原則、定理推演闡述。

老子道家之於治國,平天下,個人、集體涵盖有21篇章,其適用於外事計有6篇章,其非兵家遂行武力戰,之前所布置篇章:

1, 篇61,謙下定理。

2, 篇67,不敢為天下先原則。

3, 篇66,謙下,不爭霸,天下莫與爭,事知平,不爭原則。

4, 篇68,,善勝者不與原則。

5, 篇 69,不進寸而退尺定理。不敢為主而為客原則。

6, 篇64, 柔弱勝剛強定理,未兆易謀,是預設以奇用兵的埋伏,伏筆。

 

原則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原則上,要遵守,在特殊條件情况下,要包持柔軟的機動調整空間。

善勝者,識於事發於未然,常無中生有,未兆易謀,不反客為主,不敢為天下先,不爭先。因為不爭先,從容淡定,不參與爭端,不挑事。但是,用兵以奇,用之即來。

 

17)  新說老子       經典印證       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不是.老子道德經5400餘字的原版字句,道家心智思惟會如何琢磨順其自然的這種人生態度呢?慎渠不自量力,來試探其與道家哲學之連帶、關聯。

可不與不可,抑鬱與漪郁,道法自然與順其自然;中文字句,往往一字更動,意指表達,或南轅北轍,或走味走樣了。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原理原則。老子篇25,章句結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者,比如法古今完人,效法、遵循。其實,道,這一個字,老子老聃在經典中的同義詞有,天地、萬物、天道、天命、自然,大象,樸。因為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交錯使用這些名字,不外就是道的別名、綽號、代義詞。不論如何,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學中重要的原則、定理。不是態度這回事。

 

而順其自然是一種心態,處世為人的態度,有不強求,不違反常理,遵循自然規律的安逸安排,與不爭先、無為也不盡相似,無為,無不為,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有所不為。而順其自然,消極成分多些,並非道家思惟,容易魚目混珠,被外界不慎誤用為道家經典定理,其實無甚關連。

 

 

 

 

 

 

 

 

 

(18)  新說老子       經典印證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前提:事物名實相符或實至名歸的檢驗要求。以代數甲、丁方式描述如下:若且唯若甲,則丁,被檢驗均為真,則甲與丁是名實相符。

比方:甲在描述台灣法理獨立,乙在描述解放軍武力統一。

檢驗一,存在性。若甲,則丁的命題,考察成立為真。即是說,若台灣出淣法理上獨立,則解放軍出兵攻台。這是被公然視為必然的。因此檢驗一通過存在的考察。

檢驗二,唯一性。唯若甲,則丁的命題,考察成立為真。即是說,唯若(衹有) 台灣出現法理上獨立,則解放軍出兵攻台。這不是公然視為唯一必然的途徑,其他尚有實質上獨立,外國侵台,台灣內亂等情况,也會引發解放軍出兵台灣。因此,甲與丁不是一回事,丁事件發生與甲條件存在與否,不直接關聯,還有其他以上三項先決條件出現存在了。

現在回來面對正題,甲為謀事在人,丁為成事在天。依新說老子道德經,第一編,道8,天道無親;道13,天地不仁。上天無私性,不親親。上半句,謀事在人,事在人為,可以真實發生,然而下半句,上天幫助自助者,完全沒有的事。

在老子道德經經典中,沒有這樣的話,也推演不出來,甲、丁必然關聯性。成事在天命,上天怎麼自己都不要幫誰。盡人事,聽天命,是一句安慰性的空話,道家求真,不承諾虛假託詞。

 

 

 

 

 

 

 

 

 

 

 

 

 

 

新說真傳老子道德經2.0 版  (新81篇)

 

 

以不更動字句,將老子道德經81篇打散,重新調整編列秩序,整编成道、德、道術致用3大部分。

 

序言

 

1, 篇1,序篇。名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各,非常名。空間上有(實) ,萬物母(生) ;時間上天地,始於無 。觀有無,生滅妙徼。道德經之總序篇。

 

道篇集 (25篇)

 

(甲)     道的名實描述,陳述。

2, 篇7, 天地不自生,長久在。道的本源常在。

3, 篇16,道是自然規律,致虛極,守靜篤,知常道,歸根,往復循環,道不止息,天道長久。

4, 篇25,道法自然。人法天地,天地法自然。

5, 篇39,陰陽交合,萬物得生。道是事物本質矛盾統一變化過程

6, 篇42,道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7, 篇51,萬物尊道貴德。

8, 篇79,天道無親。

 

(乙)     道的解說,特徵講述,本質說明。

9,   篇4 ,道冲,用之不盈。湛常存,象帝之先。

10, 篇4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篇 51,(從前之)

 

(丙)     道的引喻,比方。

11, 篇2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不居,是以不去。

12, 篇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13, 篇8 , 喻道,上善若水。

14, 篇76,喻道,柔弱勝剛強。

 

(丁)     道的發生,發現,認知,存在。

15, 篇6,綿绵若存,用之不勤。

16, 篇47,不行而知。

+   篇41,(從前之)

 

 

 

(戊)     道的作用,功用,功能,道用

17, 篇11,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8, 篇13,有大象,為我有身,我無身,有何患。

19, 篇 14,執古之道,語今之有,知古始,謂道已。

20, 篇 15,不可識,強為之容。

21, 篇 2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22, 篇 23,希言自然,天地恆久變化。。

23, 篇 32,道常無名,樸小,天下不敢臣。

24, 篇 34,大道泛,其可左右。

25, 篇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26, 篇 78,柔弱莫過於水,柔勝剛。

+   篇51,(從前之)

道篇章,以此。

 

 

 

 

 

 

 

 

 

德篇集 (34篇)

 

(甲)     常德與常道分際,體系秩序架構

1,  篇38,道德仁義忠信禮法。德之本質架構。

+   篇2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   篇51,道生,德畜,物形,勢成,是謂玄德。德之哲理,源自道,實踐致用

+   篇23,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常德與美德、善行、玄德。

 

(乙)    常德與常道分際,體系秩序架構

2,  篇9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3,  篇10,能嬰兒,滌除玄覽,無垢,能為雌,明白四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  篇18,大道廢,有仁義。常德乃顯。

5,  篇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6,  篇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無以為;七損。

7,  篇54,修身家鄉國天下。以所處層面觀所適之德。因地制宜。

8,  篇55,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9,  篇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

+   篇38,(從前之)

 

(丙)     體系者常德所合於人倫之道,美德善行

+   篇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丁)     個人修身之人品,品格,品德

10,  篇12,聖人為腹不為目。

11,  篇22,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爭。

12,   篇24,余食贅行,物或有惡之。

13,   篇27,聖人善救人,善救物。

14,   篇28,知守。

15,   篇29,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16,   篇33,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17,   篇43,知無為有益。

18,   篇44,多藏必厚亡。

19,   篇45,大成若缺。清靜以為天下正。

20,   篇46,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1,   篇50,生生之厚。

22,   篇52,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     篇47,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     篇9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篇10,能嬰兒,滌除玄覽,無垢,能為雌,明白四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篇 41,(從前之)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     篇55,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戊)     社會鄉鄰里美德,善行

23,   篇49,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24,   篇58,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     篇45,大成若缺,清靜以為天下正。

+     篇48,為學日益,為道目損。

 

(己)     君王治國玄德、賢德

25,   篇3,聖人治國,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

26,   篇17,太上,不知有之。百姓謂,我自然。

27,   篇19,絕棄。

28,   篇26,萬乘之君,不以身輕天下。

29,   篇30,善者果而已。

30,   篇31,兵者,有道不處。

31,   篇36,國有利器,不可示人。

32,   篇37,無為,天下自化、自正。

33,   篇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34,   篇61,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     篇10,能嬰兒,滌除玄覽,無垢,能為雌,明白四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篇28,知守。

+     篇29,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篇43 ,知無為有益

+     篇47,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     篇49,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篇章,以此。

 

 

道術致用篇集(17篇)

 

(甲)     修身養成,調適心態,端正態度

1,   篇56,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2,   篇59,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3,   篇66,善下,為百谷王。不爭,天下莫與之爭。

4,   篇67,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5,   篇71,上,知不知;病,不知知。

6,   篇72,自知不知見,自愛不自貴。

7,   篇77,為而不恃,功成不處,斯不見賢。

+    (另德篇13又5,從前之 )

 

(乙)     認知事物矛盾本質,一體兩面

(丙)     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細察靜動無有,柔弱適應機動,福禍相倚

+    (道篇之屬,11又1篇)

 

(丁)     實踐致用,道法自然

8,   篇63,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9,   篇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知易行易。

10,  篇74,為奇者,吾執得而殺之。

+    篇25,( 從前之)

+    篇74,

+    篇11,

+    篇43,

 

(戊)    建構系統化架構知識體系,大智慧

+    篇38,(從前之)

+    篇25,

+    篇23,

+    篇21,

+    篇51,

+    篇41,

+    篇54

 

(己)    整合系統,致用,道術相倚相成實現大用

+    篇57,

+      (道術集大成者,孫子兵法)

 

(庚)    治術

11,   篇60,兩不相傷,故得交歸。

12,   篇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13,   篇65,以智治國,國之賊。

14,   篇73,勇於敢,則殺。

15,   篇75,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     篇74,為奇者,執得而殺之。

+      (另德篇10又5)

 

(辛)    兵家,雜家術用x

16,   篇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爭。

17,   篇69,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得寸而退尺。

道術致由篇章,以此。

 

訣絕,寄言

18,   20,比之離騷的自述。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眾人熙熙,若享太牢,我魄未兆,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飄無所止,眾人有已,我燭頑鄙

19,   53, 常使英雄淚滿襟,驪歌悲吟。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唯,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田園荒蕪,倉稟虛空,不如歸去。

20, 80,戰國時代變調前奏,老子理想國。雞犬聲相聞,不相往來。

 

後記

21  81,後為之記。信言美言,善者辯者,知者博者。聖人不積,為人愈有,與人愈多。天之道,利人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八、結語              高大上的道家,道長術士之大用  

 

日本在近世工業革命前,是深受儒家文化熏染浸潤的,惟高大上的道家進入東瀛千年有餘,卻僅為務實致用的東洋人們,接枝置入於生活細節中的茶道,花道,棋道,甚至羅生門的武士道、空手道文化口味,似有不堪。民國新儒名家方東美先生,不吝溢美道家於漢民族文化道統的先發首要地位,言必稱老莊。對於莊子超塵脫俗,解放人心性靈,挽孔孟門徒陷於仁義道德束缚困局,得以另關徯徑,推崇備至其於新儒家啓迪功德無量。其實莊子思想原本是唯心主義思想發展之當然必然,著無庸議。莊子坦然於老子高大上的奠基,延續其本質內玄妙形而上發展,唯心主觀建立的道家思想一面論述之溢辭,更攀黃鶴樓頂層,搭建了更加飄渺虚無的遐想閣樓,以求在戰亂宋國悲清,精神上得以自由舒解,其在藝術文學造化上,別開生面,恍惚形似張道陵升神仙境界一斑。對於本質上唯物理性、講求科學形而上逆反驗證的道家真義,著墨牽強。

 

其實繼於道的宇宙觀敊事後,老子面向人心世道,更加關注德於現實

人世間作用,道用術用,現實社會” 德畜之的功能作用,其可實踐

,可觀察,理性唯物的人世間妙用法則。道家本體論主張,心物合一

之辯證統一,有無一體利用兩面。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也。

無須仿效前人裝鬼扮神,裝瘋賣傻,取悅迷惑路人。孫武得深諳此

原道之精髓,天縱英明,替天宣道,撰著其道用之绝妙大用者,

孫子兵法,成全完善道家完整篇章。縱然知識領域勢必向外延展擴充。

伐兵而後,伐交伐謀,不绝而來。博弈而後,競技表演,推陳出新,

薪傳不斷。誠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也。

道用術用,代代相傳,新生論述,源源不绝,生生不息。

 

自然生物界,人類所獨有的強大心智行為能力,固然有與生具來其

生物演化的表徵結構使然,然而每個個體心智功能,自從生命單獨生存

一刻起,從一片渾沌,無意識,經過歲月洗煉,受想行識,不僅注入

龐大訉息數據,更是加以改造更生出新生心智結構,以供提升作業強大

的功能興產出高躍進質量的產出。考察道家創業先輩,相較於老子一生

傳奇色彩,孫子投入撰寫兵法,前後計有十數年,闖蕩五餘王國,

艱險磨難,困知勉行,終能完勝,過程較為清晰。老子成書心路歷程,

經歷難以考據。而孫子發心成書,始師於齊國兵家,及其流落晉國

羊舌家,吴國賢人贈予道德經,供其參詳。孫子乃得老子道家真傳,

心智功能瞬即解脫箇舊,重新解放融入道家更完整完善體系,

乃發力釋放,在道家創造妙用思想核心本質加持灌頂,

孫子集當時兵家理論與實踐之大成,鑄造千古不朽的巨著,

普世大用妙用於千萬博弈競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貢中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